来源:金融时报 小编:相里诗卉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30日
内容导读: 国家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上学难问题,实行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帮助了不少贫困生迈入大学的校门,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国家为了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上学难问题,实行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帮助了不少贫困生迈入大学的校门,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执行难”的根源
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不同于传统商业贷款品种,需要银行机构在信贷审批、风险管理、成本控制和考核激励等诸多方面建立专门的流程和准则,规模效益不突出,难以实现政策性、公益性和市场化的有机结合,银行机构对经办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缺乏动力。
本质上讲,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是体现社会责任或政策目标的一种小额贷款品种,存在迥异于传统商业信贷的特殊性,需要把握好政策与市场的微妙平衡。
金融机构机制性问题。主要体现在风险收益不对称。对金融机构而言,高风险实现高收益,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对象大多是低收入或贫困家庭,比较收益低,潜在风险大,更可能形成欠款或坏帐,但本身不是高收益业务品种,目前这类贷款政策上不允许上浮利率,政策方虽然引入风险补偿金制度并不断提高补偿标准,但遗憾的是,标准还不足以抵消包括劳动力密集投入、潜在风险损失等在内的较高经营成本,这块业务所占用的信贷资金原本可以投向更高收益的项目,金融机构普遍感到办理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不划算。
强化激励和推动
落实好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政策,需要找准政策性、公益性与市场化的结合点,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采取多项措施强化激励和引导。既要使金融机构有条件实现财务可持续,增强开办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的主动性,又要避免助长道德风险,出现金融机构风险控制不严,过度放贷,形成信贷资金财政化问题。主要措施:
一是要完善助学贷款风险分散和补偿机制。要尽快建立公益性助学贷款担保基金,积极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社会捐助以及发行教育彩票等多种途径,最大化地归集和充实担保资金,为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提供担保服务,以确保低收入或贫困家庭获得可承受的国家助学贷款。在经济增长快、诚信环境好的农村地区,大力推广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方式。
二是打好政策组合拳。树立民生金融理念,加快制度创新,培育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主要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新型金融机构,加强城市社区金融服务,培育农村微小金融机构或准金融组织(比如: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鼓励其就近提供便利金融服务;引入差别监管理念,适度提高对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形成不良的容忍度,对按照国家规定和操作规程发放和催收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后出现确实难以收回的呆坏账,可按规定上报核销,不追究经办人员及其主管领导的责任。在这里,既要注意避免形成“欠账”文化,又要尽可能体现差别监管,不断完善差别监管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水平;加快推进金融机构经营方式转变。要强化金融机构社会责任,在内部考核激励机制中引入社会责任等内容,激发金融机构办理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内在动力,促其创新管理手段,完善信贷营销模式,不断增加对弱势群体、落后地区金融服务的产品和比重,充分发挥金融在服务和保障民生的重要作用。
对响应国家号召或在国家政策鼓励的特殊行业(单位)、条件艰苦地区以及其他公益事业岗位工作满一定年限的,由用人接收单位或国家财政负责偿还贷款本息,以此缓解毕业生“就业难”问题,也减轻贫困家庭大学生还贷负担。
通过尽快开发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审理管理应用系统,加快贷款审批管理的电子化流程化网络化,实现信息共享、互动协作、流程再造、监督透明和责任倒查,形成跨区域跨部门协作机制,充分发挥教育、财政、扶贫和地方基层组织的作用,协助金融机构开展贷款审批、收贷收息等,及时足额落实财政贴息、风险补偿金,有效解决工作脱节、推委扯皮而影响贷款审批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