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各地经验网 小编:赵冉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28日
内容导读: 2013年1月18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市江北支行在《中国青年报》第7版刊登一个1/8版的催收广告,广告列出50余名国家助学贷款欠款学生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
2013年1月18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吉林市江北支行在《中国青年报》第7版刊登一个1/8版的催收广告,广告列出50余名国家助学贷款欠款学生的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并提醒他们“避免在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形成不良信用记录”。
记者采访了一名类似得到国家助学贷款、至今尚未还款的“北漂”,他说得到国家助学贷款才让自己继续求学,首先他要感谢国家与学校,但毕业后,离开了以前的工作单位,在北京漂泊多年,生活一直很艰难,仅能解决温饱,当时9000多元的无息贷款已经无力偿还,但他表示,如果稍有宽裕,一定会把这笔钱还上。
早在2007年就有报道,大学毕业生难找工作,国家助学贷款还贷情况不佳。同年,教育部责成全国学生贷款管理中心组成二个调研组,于12月1日至3日分赴四川省和山东省进行了专题调研。
调研中发现,确实有少数毕业贷款学生没有按期足额偿还国家助学贷款,给经办银行造成了一定风险。对学生违约的原因,银行方面认为,一是高校认识程度不一致,很多高校认为风险控制不是学校责任;二是高校机构建设和人员不到位,缺乏管理机制和手段;三是学生信用观念淡薄,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部分学生存在“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资助的钱”的错误认识,“能不还就不还”;四是部分高校学生就业率低,缺少还款能力;五是银行催收还款能力弱,面对众多学生鉴于人手和工作量的原因,往往电话催收两次,无效后即放弃;六是虽然人民银行已经建立了个人征信系统,但宣传不够,社会舆论效果差,很多学生根本不在乎,没有起到对违约毕业学生的威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