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小编:赵冉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6日
内容导读: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日前决定放宽《巴塞尔协议III》的流动性监管标准,并将最终达标期限从原定的2015年推迟至2019年。“这是银行监管历史上首次明确银行流动性的最低要求。”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日前决定放宽《巴塞尔协议III》的流动性监管标准,并将最终达标期限从原定的2015年推迟至2019年。“这是银行监管历史上首次明确银行流动性的最低要求。”消息传来,全球银行业普遍表示欢迎,银行金融类股票应声上涨。
按照2010年出台的协议,《巴塞尔协议III》的核心监管标准有三个:一是大幅提高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二是设定稳定的融资比率;三是规定银行业流动性覆盖率必须大于等于100%。所谓流动性覆盖率,就是银行持有的优质流动性资产总额与30天资金净流出量之比例。对银行业的流动性覆盖率进行监管,旨在防范银行出现短期流动性危机或支付危机。金融市场动荡之时,极易爆发银行挤兑风潮,银行短期被迫支付大量现金,可能陷入支付危机,并演变为破产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全球多家银行就曾陷入支付危机,政府被迫施以援手。
严格流动性监管标准对银行经营有以下几方面重要影响:一是削弱银行的盈利能力。按照最初方案,优质流动性资产的界定,是政府债券和优质公司债。这些债券风险相对较低,收益率也更低,银行被迫购买大量低盈利或非盈利资产,盈利能力被削弱,反过来会遏制银行扩张信贷能力。二是降低公司债和其他证券的市场需求,阻碍证券化市场复苏,不利于实体经济。银行如果只能持有政府债券和优质公司债,就会大幅减少购买高收益债券(包括评级较低的公司债和证券抵押支持债券)。三是加剧银行“惜贷”情绪。严厉的流动性监管标准迫使欧美银行谨慎放贷,“惜贷”气氛浓厚,从而妨碍经济复苏。
因此,《巴塞尔协议III》2010年公布伊始,全球银行业一片哗然。欧元区和伦敦金融城迟迟不愿采取行动,美国银行界不满情绪溢于言表,新兴市场国家亦各有主张,认为国际银行监管应该实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不能搞“一刀切”。还有学者主张建立逆周期的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监管规则,认为过于严厉的监管指标其实不利于银行降低风险和稳健经营。
各种不同意见从全世界纷至沓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不得不虚心纳谏,修改规则。一方面放宽优质资产的界定范围,将优质股票和优质抵押支持债券等资产纳入优质流动性资产范围,此举将显著降低银行的合规成本。另一方面,延长流动性覆盖率最终达标期限,从原定的2015年推迟到2019年。修订后的规则将从2015年开始生效,流动性覆盖率只需达到60%即算合格,此后每年增加10%,到2019年实现完全达标。
大幅度放宽流动性监管标准和延长期限,实际上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对国际银行界强烈呼吁和持续游说的回应和妥协,算是顺应“民意”的举措,它有助于鼓励全球银行扩张信贷,助推实体经济复苏。不过,在放松监管后,银行业是否能积极放贷助力经济走向复苏,这仍是一个有待观察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