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青年报 小编:赵冉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1日
内容导读: 大数据是近两年暴热的互联网概念之一。现在,它正以惊人的速度深入到各个阶层之中。从数据分析师到营销人员,从政界高官到经济大佬,无不为之着迷。其中,银行家自然也不例外。
大数据是近两年暴热的互联网概念之一。现在,它正以惊人的速度深入到各个阶层之中。从数据分析师到营销人员,从政界高官到经济大佬,无不为之着迷。其中,银行家自然也不例外。
前不久,中国金融品牌论坛以大数据时代为名召开。会上,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表示,当前,信息技术已经能将公众的行为数字化、网络化,金融机构完全能够借此洞察客户的需求,这使得决策有了更加可靠的基础,而非仅凭经验和直觉。
国内某商业银行高管说,除了上帝,没有人不用数据说话。“互联网有8.4亿实名客户,通过云计算就可以准确地为他们的风险定价。因此,银行必须进行战略转型,靠过去一套将难以为继。”
事实上,信息处理是金融体系的一个核心,是金融资源配置和风险管理的基础。解决银行信息不对称和成本难题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找到获取信息和降低成本的完美途径。阿里巴巴这样的电商平台以及Facebook这类社交平台,正好可依靠其底层的海量数据,通过挖掘分析提供充分的参考信息。在云计算下,资金供需双方信息通过网络揭示和传播、被组织和标准化并最终形成时间连续动态变化的信息序列,基于此给出任何资金需求者的风险定价或动态违约概率,成本极低。
正是基于此,阿里巴巴的腰杆才会那么硬,它的金融部门才会发展那么快。数据的商业价值被挖掘出来。
不过,对于银行来说,尤其是大银行,它们触网的主要阵地还是电子银行。电子银行最初定义为一个单纯交易渠道,最后打造的是一个封闭的、用户自助的交易应用系统。它对于银行收集信息的贡献是有限的,也无法和客户进行有效的互动。因此,银行急切地需要更开放的社区,以靠近自己的客户。电子商务平台遂成为不二之选。
在中国,完成1.7万亿元的电子商务交易额,2007年需要一整年的时间,而在2012年只需要一个季度。2009年11月11日,淘宝网站当天销售额仅有一亿元,而2012年的11月11日,它的销售额达到了191亿元。网购已经成为很多中国人生活的一部分。网销正在成为很多中国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对此,银行不能不动心。
何况,利率的市场化令银行业备感压力。传统靠息差为生的日子越发艰难。而金融非中介化之势成,银行的竞争者力量日强,优质客户的分流在所难免。这都要求银行家必须锐意进取、推陈出新,响应互联网经济的大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