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现代物流网 小编:相里诗卉 发布时间:2012年10月10日
内容导读: 各银行在几个月前爆出的半年报显示,几乎每家银行的不良贷款都出现激增状况,究其表面原因是由于信贷资金的天量投放,带来了价格的快速上涨,制造企业的成本快速上升,效益急剧下降,形成了“两头挤压”。
各银行在几个月前爆出的半年报显示,几乎每家银行的不良贷款都出现激增状况,究其表面原因是由于信贷资金的天量投放,带来了价格的快速上涨,制造企业的成本快速上升,效益急剧下降,形成了“两头挤压”。
虽然数据显示不良贷款行业分布主要集中于制造业和商贸企业,其不良贷款占总不良贷款的比重接近50%。那么,但如何看待制造业成为不良贷款“主力”、扮演不良贷款“主角”呢?
从实际情况来看,制造业不良贷款的攀升,也不完全是客观原因和企业自身的原因,银行信贷理念和策略方面的问题,也是制造业不良贷款攀升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首先,制造业贷款数量的增加与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大不协调、不同步,是造成制造业不良贷款攀升的深层原因。众所周知,金融危机爆发后的两三年时间内,银行信贷资金的投放可谓达到了极致,3年不到的时间,向市场整整投放了20多万亿元贷款。但是,投放给制造业的贷款却远不如政府融资平台、开发企业和其他非生产性行业。由于信贷资金的天量投放,带来了价格的快速上涨,制造企业的成本快速上升,效益急剧下降,形成了“两头挤压”。那么,还有多少制造企业能够承受呢?又如何不出现不良贷款上升的现象呢?
第二,银行在信贷风险的防范上政策不统一、不对等,也是造成制造业不良贷款攀升的重要原因。我们注意到,在实行宽松货币政策、信贷资金天量投放时,制造业没有得到相应的资金支持。相反,在货币政策紧缩时,银行却把收贷和防范风险的重点都放到了制造企业身上,绝大多数制造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都或多或少地被银行压缩了贷款规模,形成只收不放或多收少放,使原本就资金很紧张的制造企业更加难以运转。最终,只能逾期不还或难以筹集资金偿还。相反,对政府融资平台和开发企业,银行却很少收缩贷款规模。尤其是政府融资平台,不仅没有收贷,反而在明里暗里的予以支持。这样的经营策略和手段,怎能不造成制造业不良贷款的增加呢?
第三,税收政策的越来越严、税收强度的不断加大,则是造成制造业不良贷款攀升的外在推力。虽然中央一再号召要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减轻企业负担。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楼市调控政策的出台,“土地财政”的依赖性大大降低,地方政府为了运行需要,加大了税收征管力度。在企业效益普遍下降的情况下,税收收入却不降反升,税收增长速度仍然远高于经济增长速度、企业效益增长速度。从近日刚刚公布的民营企业500强,利润和税收基本持平,也可以看出制造企业的税收负担有多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制造企业也就不得不将经营资金用来缴税、缴费,出现不良贷款,也就非常自然了。
总之,对制造业成为不良贷款攀升的“主力”和“主角”,决不能只从企业身上找原因,不能只把不良贷款上升看作是企业不讲诚信。而应当更多地从外部环境上找问题,从而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帮助企业提高信誉,最终帮助银行化解信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