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大河网 小编:相里诗卉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22日
内容导读: 今年以来,随着县农村信用联社改制工作的深入,一份厚达两寸多的花名册成了河南省延津县干部的一块“心病”。 这份花名册记录着2011年之前全县农信社不良贷款的名录,共计1.3万多笔,金额高达5.5亿多元,比全县一年的财政收入还要多。县政府金融办主任董飞说,这相当于政府抱着个“金融炸弹”,如果依靠政府财政置换这些不良贷款,政府马上就破产。
今年以来,随着县农村信用联社改制工作的深入,一份厚达两寸多的花名册成了河南省延津县干部的一块“心病”。 这份花名册记录着2011年之前全县农信社不良贷款的名录,共计1.3万多笔,金额高达5.5亿多元,比全县一年的财政收入还要多。县政府金融办主任董飞说,这相当于政府抱着个“金融炸弹”,如果依靠政府财政置换这些不良贷款,政府马上就破产。
1.3万多笔金额高达5.5亿多元的不良贷款,对于县财政收入才4亿多元的延津县来说,如果让政府来消化,显然消化不良,也消化不动,面临破产死亡。这些不良贷款,多数属于违规房贷。为了牟利,一些信贷员甚至连犯罪的“红线”都不放在眼里。有犯罪嫌疑人私自伪造合同,涉嫌诈骗贷款数十万元。但是,由于是1.3万多笔,可见每笔平均也就4万多元,应该说,排除掉那些涉嫌犯罪的大额诈骗贷款,绝大多数贷款肯定额度不大,收回这些不良贷款,不该是没有解的死题。
换个角度说,如果这5.5亿多元不良贷款平均下来每笔可能是数百万元、数千万元甚至上亿元,那可真就是麻烦大了,债主就是进了监狱,也基本注定,覆水难收,彻底成为死账,政府也只有买单一条路可走。
现在,延津县为了清欠,抽调包括公检法在内的多个部门成立了5个清欠组,每个乡镇各成立10个清欠组。可是,效果不明显。据说,公检法人员清欠上门宣传法律不敢入户,判决的案子没法执行,法院委托执法局执法,一些老赖不仅指责公务人员违规执法,还在网上到处发布信息攻击清欠,有些老赖户干脆关门不见,这让许多还了款的农户也感觉不平衡,是上了政府的当,“都是公家的钱,为啥有些人可以不还?”对付老赖,政府如果铁起手腕,是绝对有效的,关键是,执法不力,没有追责力度,这是很不应该的。
面对不良贷款,政府不是千方百计清欠,而是搞起了什么“通过清收欠账、政府资产置换和引进战投等手段化解风险”,这是一种“懒政”。比如,清欠走不通,一些政府职能部门通过卖地置换来负担信用社的改制成本。2012年,延津县政府同意以380亩土地置换信用社3.81亿元的不良贷款,受土地价格等影响,随后置换资产调整为606亩土地和9万多平方米的厂房,但对于农区县,短时间完成置换手续和土地拍卖并非易事,而引进战投由于包袱太大则更为困难。在河南省,77家五级农信社所在的县市区政府拟为置换信用社不良贷款的土地资产已多达3万多亩,房产面积47万多平方米,价值275亿多元,但截至2012年末,实际完成置换金额102亿元,多数县市区进展缓慢,全省88家五级农信社清收盘活资产41亿元,仅占当年目标任务的六成。笔者认为,用这种卖地卖房的办法消化那些不良贷款,是不正确的,简直是胡来。
延津县的1.3万多笔贷款额度为5.5亿多元,这两个数字告诉我们,对于绝大多数单笔贷款才数万元的基本事实,无论是哪一个贷款人,偿还起来都是极有可能的。延津县如此,其他县市区也都差不多。只要政府清欠起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绝大多数不良贷款是可以收回来的。至于那些涉嫌犯罪的“死账”,其实占比不大,再穷的政府,也是可以消化的。
“都是公家的钱,为啥有些人可以不还?”这样的质问,会让政府哑口无言。因为面对那些有能力还贷的老赖,政府欺软怕硬,不得已搞什么资产置换、引进战投,这是不公平的,也不会有好结果的。这样的政府分明在告诉那些老赖,今后还可以放开胆子贷款不还,放心,有政府兜底呢。——想想看,政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我们能高兴吗?
多家银行官方授权申请渠道不泄密、审核快、服务全!欢迎访问我爱卡网信用卡在线快速申请通道: //cc.51cred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