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网 小编:相里诗卉 发布时间:2013年11月11日
内容导读: 崭新的楼房、整齐的道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却仍在阻碍着农村的进一步蜕变。为了解决这些羁绊已久的矛盾,在这轮被称为“新型城镇化”的改革中,各地方政府开始尝试突破表象,从更深的层面改变农村现有的架构。
一些颇具探索性的改革尝试正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展开。
崭新的楼房、整齐的道路,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地区的面貌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却仍在阻碍着农村的进一步蜕变。为了解决这些羁绊已久的矛盾,在这轮被称为“新型城镇化”的改革中,各地方政府开始尝试突破表象,从更深的层面改变农村现有的架构。
这样的改革将彻底颠覆农村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我国的农村正在被重新定义。
万顷良田新气象
新一轮的城镇化并不是盖房子,而是营造一种新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
盘根已久的矛盾既是改革的目标,亦是改革的动力。
位于江苏南通的如皋市就有着典型的改革动机,这个沿江、沿海又处于经济发达区域的县级市在过去一直没能很好抓住发展的机遇。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当下,几大主要矛盾迫切需要被解决。
据了解,如皋农村地区人口居住分散,这一方面造成耕地零散,管护难度大、养护成本高,另一方面使现代农业和规模农业的发展受到制约。同时,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需要大量用地资源,而平均占地一亩以上的分散的农村宅基地,却浪费了不少土地资源。
“我家就是农民,当时我妈妈也是跟风种植。这种小规模的种植,无法与市场对接,一点也不敏感。结果就总是慢半拍,农民亏钱。”如皋港区工作委员会书记吴志华对《农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作为当地人,吴志华对如皋的问题有着切身体会。
在社会层面,如皋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方式、收入结构也在近些年发生了巨大变化。据统计,如皋务农人员95%以上为老年人或因身体原因不能外出务工者,农民非农收入已经达到83.8%,有一定的土地出现了抛荒现象。
外出务工后的农民不但对耕种没有多少积极性,对生活也产生新的品质追求。但是,原有的分散居住给政府在供电、通水、环境管护、公共交通等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公共资源投入效益不高。
“新型城镇化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我们认为就是这些‘三农’问题。”吴志华表示。在此背景下,如皋在江苏省内率先实施了一项名为“万顷良田建设工程”的改造。这项改造的目标是建成集中连片、基础设施配套的高标准农田。通过项目区内的村庄整体搬迁,将居民集中到镇及镇以上居住,同时规整土地,实现工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城镇集中、耕地向集体组织集中。
“我们原先是一个很贫瘠的地方,是交通的末端,以务农和打渔为生。但这里是有资源的,只是需要外在力量的推动,这个力量就是资金。”吴志华记得,当时政府已经有了一个想法,但推动这样的工程,需要一个较大额的、稳定的资金支持。当时吴志华就想起了已经在当地江提加固整治等方面有过合作的农业发展银行。
农发行南通市分行行长陈梦蒙表示,经过调研,该行认为这样的项目能体现政府意志和农民意愿,并符合农发行中长期贷款的业务范畴,就决定深入合作。很快,江苏省分行在2010年就审批同意支持如皋港区“万顷良田建设工程”东北片项目区一期项目贷款4亿元,期限为5年,并执行基准利率。今年7月,农发行再次审批同意投放8亿元,支持第二期的项目建设。
“过去农发行支持我们的项目也都是从农业、农村、农民的切身利益着手。但这次的尤其重要,因为那是第一桶金。”吴志华表示。
用农发行一期4亿元资金,如皋完成了搬迁安置农户3826户、14967人,有效整理出连片的优质农田。据统计,经过整理,不但打造了“沟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高效农田,而且还净增了4063.7亩的耕地。同时,通过推进农民多层集中居住,使户均宅基地节约70%左右,为工业化、城镇化的拓展提供了用地保障。
“但是,我们不是为建设用地指标,简单地去推动万顷良田,而是作为整个新型城镇化改革的课题来落实的。”吴志华认为,新一轮的城镇化并不是盖房子,而是营造一种新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要以人为本。
记者看到,在新建成的红星花苑等集现代化的集中社区,医疗卫生、教育、安保等配套设施都和城里有着同样规格,当地未搬迁的农民也希望能够早日入住。更重要的是,因为对产业园区和农业园区有了规划,农民在家附近就可以实现就业。
据吴志华介绍,年轻人基本能够到附近的工业企业上班,55-65岁的人因为有着熟练的劳动能力可以去农业产业园当领工资的“职业农民”,同时社区也提供了物业、保洁等近2700个岗位。
在离社区不远的禾盛现代农业园,这片被整治后的土地上已经建起了1000亩大棚。长江镇永建村村民赵银山就在农业园开了一个小的门市部。
“我就住在红星花苑,孩子已经在配套的学校上学,我爸爸还能干活就在农业园里从事采摘、包装等工作,他很认真也有了自己的圈子。小毛病社区医院就能看,也很方便。”赵银山和当地村民已经开始享受“万顷良田工程”带给他们的新型城镇化生活。
两区同建齐发展
在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政策性金融同地方政府的紧密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离南通市几百公里之外的山东省德州市,一排排二层楼、连排别墅式的新房子在农村连片出现,另一种对农村的探索正在这里展开。
德州市辖11个县市区,根据过去的统计数据,2008年底农业人口420万人,8319个村庄,村均547人。其中500人以下的村占57%,最小的村只有29人,村庄多、小、散的特点十分突出。当时,农村路、水、电等基础设施,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难以较好开展。
面对这样一个纯农区的困难情况,当地政府经过研究得出了两项最主要的共识。第一,必须提高城镇化水平,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一并规划建设,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第二,必须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走园区经济发展路子,破解农业副业化、农民老龄化、村庄空心化难题。基于此,自2008年开始,同步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和农村产业园区这“两区同建”的思路逐步形成,并付诸行动。
“这种改革首先要遵循的是农民的意愿,齐河的农村面积很大,情况也比较多样化。我们都是因地制宜地采取了很多不同的方法。”德州市齐河县是改造的重点区域,参与全程的组织部部长沙淑红对记者表示。
据了解,根据原有农村的基础,齐河探索出了中心村聚集型、联村迁并型、小城镇吸纳型、村企共建型、城郊村改造型5种社区建设类型。“例如以洪州社区为代表的联村迁并型,一期由7个原来很近的村庄整体搬迁建设,5000群众全部入住二层别墅新居,旧村则完成复耕验收。”沙淑红表示。
在产业的配套上,齐河县也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的思路,加快农村产业园区的建设,带动社区和村民就近就业。
这样大工程的推进开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山东出台的乡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给德州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杠杆,但在建设初期如何来用好这把杠杆则成为当地政府较为困惑的事。当时沙淑红就来到较早介入到“两区同建”项目中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德州分行共同商议解决方案。
据悉,当时农发行提出建议,一方面需要通过培训让每个乡镇长明白政策和要求,清晰土地挂钩项目政策的严肃性。另一方面搭建符合政策要求和项目运作特点的承贷主体,为撬动杠杆做准备。在农发行的帮助下,实现了第一笔8000万元、第二笔2亿元的融资。
“这些资金的投入不仅解决了我们的部分需求,还引导了其他金融机构对项目的关注。”沙淑红表示。
有了前期资金的投入,齐河县目前已有175个村庄的2.7万户、10万群众入住新居,同步培植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各类农村产业园区245个。在已经建成入住的洪州、华中、南北、李观等社区,记者看到服务中心,学校、卫生室等服务设施配套完善,供暖、供气及污水处理等设施也一应俱全。
“部分社区建成后,产生了示范效应,群众认知水平也提高了,现在是主动住楼而不是被动上楼。”沙淑红表示。
据农发行德州市分行行长许静介绍,今年10月,总行明确批复将德州列为支持新型城镇化建设试验区,并明确给予政策倾斜,允许该行探索政策性金融支持“全产业、整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模式,在有关信贷政策制度方面“先试先行。同时,总行还授权省行对德州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项目给予50亿元信贷审批额度。
“当前大量的建设铺开,正需要资金的支持,农发行的介入恰逢其时。”沙淑红在介绍中会经常提到同农发行合作的细节,在当地城镇化的建设过程中,政策性金融同地方政府的紧密配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刚建成的大黄社区配套产业园内,记者见到了康瑞食用菌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汉兵。在这家年产值已经达6000万元的企业工作的,都是来自附近社区的居民。能够在家附近工作,并带动乡亲致富,张汉兵对这样的新角色感到满意。
在全国范围还有许许多多的村庄正在进行着诸如此类的自我改革试验,在这些村庄中,农发行的政策性支农资金正在以其特有的期限长、利率低给予各地方政府积极的金融支持。
数据显示,自业务开办以来,农发行已累计投放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贷款1.32万亿元,支持项目8000余个;累计支持复垦土地面积73.9万亩,新增有效耕地面积93.4万亩,新增农民集中住房面积1.3亿平方米,改善住房涉及农户104.5万户。对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多家银行官方授权申请渠道不泄密、审核快、服务全!欢迎访问我爱卡网信用卡在线快速申请通道: //cc.51cred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