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网 小编:相里诗卉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6日
内容导读: 银监会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继续上升至5395亿元,连续7个季度反弹,创下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17个季度新高,较一季度末新增130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6%。值得关注的是浙江、江苏、山东三省的不良贷款余额占全国不良贷款总量的45%左右,而且今年上半年又新增310亿元,占全国新增总量的60%以上。这一系列迹象表明,不良贷款风险开始加速向东部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蔓延。对此,笔者认为,既不可放松警觉,也不必过度恐慌,当理性辨析。
银监会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继续上升至5395亿元,连续7个季度反弹,创下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17个季度新高,较一季度末新增130亿元,不良贷款率为0.96%。值得关注的是浙江、江苏、山东三省的不良贷款余额占全国不良贷款总量的45%左右,而且今年上半年又新增310亿元,占全国新增总量的60%以上。这一系列迹象表明,不良贷款风险开始加速向东部经济发展较快的区域蔓延。对此,笔者认为,既不可放松警觉,也不必过度恐慌,当理性辨析。
不良贷款回潮不等于信贷运行失常
近年来,我国经济处于调整转型期。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增速放缓,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银行业出现不良贷款回潮在所难免。以浙江、江苏、山东三省经济来说,外向型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多,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大,加上自身调整转型的“阵痛”,不良贷款风险压力就会明显增加。另外,这三省前几年银行信贷总量、增量均处于全国前例,因为贷款总量巨大,出现不良贷款也自然会高于别的地区。再是这些地区的企业往往抱团互保,也容易增加了不良贷款风险的传导与扩散。正如一些专家所说,以浙江为代表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不良贷款回潮,与当地经济结构、转型基本面相吻合。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配合国家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2009和2010年银行贷款出现天量增长,然而货币资金的配置效率却在走低。有数据为证:2008年末,中国GDP/M2为0.63,而2012年末降低至0.53,这表明2012年每1元货币投放仅能形成0.53元的增加值,较2008年下降了0.1元。货币资金生产效率的下降,反映出实体经济生产收益难以覆盖生产成本的可能性大为增加,这就不可避免地藏匿着不良贷款风险。而且这期间投放的信贷,其质量还将继续在今明两年接受严峻检验,所以从未来一个时期看,不能排除局部不良贷款仍有回升的可能。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商业银行近期出现的不良贷款回潮,是我国经济转型结构调整带来的一种“阵痛”,是经济增速放缓导致信贷资产质量的温和波动,属于信贷运行总体正常情况下出现的局部暂时现象。
不良贷款回潮不等于风险失控
执照习惯思维,一提不良贷款回升,往往就会视为风险失控。其实,这要作理性的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不良贷款局部上升,是否意味着风险会大面积爆发呢?显然不是。这是因为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双降已持续10年,目前已经降到1%以下,远低于国际银行业的平均水平;银行的信贷投放比较分散,没有过多地集中在哪一类高风险的产业上;贷款的保障比较充分,大部分贷款是有抵质押保证的,还款来源比较充裕;商业银行均有充足的风险拨备;更重要的是随着中央“稳增长”政策的出台及精神的全面落实,有利于遏制和缓解不良贷款的反弹。依笔者之见,若今年我国GDP增长实现7.5%左右的预期目标,不良贷款率不但不会出现大幅攀升,还有可能止升回落。浙江上半年GDP实现预期目标8.3%,尽管当时银行不良贷款处于全国高位,但已开始回落,截至6月末,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比5月末减少29.8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65%,比上月下降0.06个百分点,实现“双降”。这也是近32个月来,浙江省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首现“双降”。
不良贷款回潮不等于风险失控,还在于如今的商业银行已普遍建立起全面的风险管控体系,风险管控的能力和水平在不断提升。这集中体现在三方面:银行业金融机构基本做到贷款五级分类自查常态化,对风险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促使贷款五级分类准确性和资产质量真实性;不断完善与风险挂钩的绩效考核长效机制;处置风险时能注重加强银行间的协调配合,避免抽贷过度集中,处置“急刹车”而引发企业破产倒闭滋生新的风险。
信贷高质量不等于“零不良”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商业银行不能一味地追求不良资产率越低越好,而要有合适的风险容忍度,以彰显银行跟企业分担风险,互惠互利。
这里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辩证审视信贷“零不良”。诚然,相对于风险造成损失而言,“零不良”无疑是好的,因为从理论上说,风险可控总比不可控好。但是按科学发展观论,需要对“零不良”作具体分析。从风险偏好上看,“零不良”源于两种不同的风险理念。一种是风险喜好,敢于面对风险,积极驾驭风险;另一种是风险厌恶,过于惧怕风险,不敢涉足风险,这种“零不良”,是以失去发展为代价。对风险过度恐慌,过度躲避,即便是“零不良”,也不配做银行。从贷款形态上说,“零不良”亦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风险驾驭能力特强,贷款都处在正常形态上,那是高超的风险驾驭而为;另一种是贷款形态很大比例处于关注类状态,虽然五级分类尚不属于不良,但隐藏风险。这种“零不良”随时有可能暴发风险。三是从贷款收益上论,不敢涉足风险的“零不良”,很可能是客户结构过于狭窄。如此一味追求“零不良”就难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不利商业银行发展。
信贷资产“零不良”,是一种时点动态。既是动态,就应该允许有波动,应该对“不良”有一定的容忍度,从央行到银监部门曾要求商业银行适度提高小微企业不良率的容忍度就合乎此规律。
提信贷“零不良”,并非科学理性。因为金融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不良贷款的出现,只要在可控范围内并不可怕。贷款不良率也并非越低越好,重要的是在盈利与风险间找到平衡点,即匹配收益的风险承受点和风险驾驭能力。事实上,作为经营风险的商业银行,在宏观经济下行时,不良率有所上升,不但合乎常理,还从一个侧面表明我国商业银行经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承受风险的能力和经营能力在不断提高,与宏观经济运行相匹配协调。
衡量信贷高质量,并不是看“零不良”,而是取决于信贷对实体经济支持是否达到高效益。表现在银行收益上,主要上看资产回报率是否达到最大化,回报期是否可持续。
市场经济,也是是风险经济。商业银行扎根于市场经济,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必须承载风险。一个真正有作为的银行家不是一味地避险,而在于及时识别风险,科学防范和有效化解风险,善于从高风险中获取高收益,且可持续发展。
多家银行官方授权申请渠道不泄密、审核快、服务全!欢迎访问我爱卡网信用卡在线快速申请通道: //cc.51cred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