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华网山西频道 小编:相里诗卉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1日
内容导读: 粮油储备贷款业务是农发行的基本职责和主体业务,晋中市粮食年产量达25亿斤,交通区位优势明显,11个县市国有粮企改制较快,仓储资源充足,年均粮食消费量在10亿斤左右,做好各级储备粮油信贷管理至关重要。
粮油储备贷款业务是农发行的基本职责和主体业务,晋中市粮食年产量达25亿斤,交通区位优势明显,11个县市国有粮企改制较快,仓储资源充足,年均粮食消费量在10亿斤左右,做好各级储备粮油信贷管理至关重要。为此,该行坚持“引得进,做得活,管得住,退得出”四步齐下,实现了资产优化、客户优化、结构优化的目标。截至2012年末,全行共有储备粮油及调控粮16亿斤,占贷13亿元,占全部贷款的29%,储备贷款对利润的贡献率达到40%,促进了该行信贷业务的快速有效发展。
一、转变观念,放大区域优势,努力实现储备贷款增量联动叠加
过去,晋中农发行把储备粮油贷款一直当成“铁饭碗”,根据储备计划指标,给多少,放多少,储备贷款规模小、分散,没有放大区位优势,把储备粮贷款作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来认识和执行。2009年以来,我们转变观念,准确判断区位优势,要求大家既要捧住铁饭碗,又要走出去“挣饭碗”,真正把“铁饭碗”变成“金饭碗”。
一是做大做强中央储备粮油贷款。在上级行的支持下,我们主动与中央储备粮山西省分公司协调,把营销和引进中央储备贷款与营销新农村基础设施项目同样重视,同样部署,同样落实。要求各基层行在营销中央储备的指标上跳起来摘桃子,在争取中央储备数量上弯下腰拣豆子,统筹兼顾业务发展,做大中储粮贷款这块蛋糕。真正把把“给指标”变成“要指标”。仅2009年,中央储备粮贷款就由“调出”实现了“调入”,不仅保留了2亿多的中央储备没有被划转,而且新增中央储备贷款1亿多元。在此基础上,市县两级行全面动态掌握当地有效库容、仓储、收购以及计划匹配等信息。与地方粮食主管部门、国有粮食企业、中储粮山西省分公司以及省分行落实了银企联席会议制度。先后组织召开银政企协调会10余次,坚持把“要蛋糕”与“切蛋糕”相结合。把营销中央储备粮布局与推动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改制相结合,整合资源配置,实现了寿阳、祁县、太谷、介休四个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兼并重组,加快了国企改制,为企业卸下了包袱,国有企业变代储库为直属库,为做大中央储备粮油贷款奠定了物质基础。截至2012年末,中央储备粮油贷款较建行初期增加了近7亿元,较2009年增加了4亿元。累计投放中储粮增储和轮储贷款32亿元。使中储粮贷款成为了该行信贷业务的一个有效增长点。
二是完善地方和应急粮油储备体系。在严格落实地方储备粮油贷款管理办法、政府计划安排以及部门责任的基础上,规范省、市、县两级财政与承储企业关于储备粮利费的拨付渠道,监督企业执行计划,合理支付,规范经营。共建立省市县三级储备贷款3.32亿元。
三是激活粮油购销市场。通过各级储备的增储和轮换任务的落实,缓释传统购销市场经营风险。对没有收购点的产粮县市,依托承担市级储备的晋中市粮食储备库和榆次区储备库进行布点收购,与储备进行置换。为有条件的县投放了县级储备贷款支持收购,近年来,平均每年收购粮食达到4亿多斤,贷款投放达到3亿多元,没有出现一次农民卖粮难事件,激活了粮油购销市场。
二、严把关口,实施流程监管,切实提升储备粮贷款合规管理水平
坚持区别风险敞口,严把五关,强化储备粮集中管理,通过流程监管实现了对储备粮贷款风险的有效监测、识别和管理。
一是落实计划,严把政策审核关。审核计划文件和规章制度的合规性。重点识别和评估地方承储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相关的合规风险,要对企业的储备计划执行要求做到了四个把握。首先,把握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核定的承储资格和条件。在执行中要求仓库容量、仓储条件、设备仪器、技术要求等方面要满足国家规定的具体标准。其次,把握承贷企业是否能达到集中管理要求和条件。再次,把握承贷企业是否持有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会同农发行联合下达的计划文件。最后,把握承贷企业是否落实并持有地方储备利费补贴、轮换、价差亏损等补贴文件或人大决议。
二是优化客户,严把贷款准入关。我们坚持储备贷款集中管理的要求,进行库点集并。对新增贷款,中央储备贷款从严掌握外租库和异地监管要求。地方储备则由市县政府共指定7个具备信用等级和承储、运营能力的企业进行集中承储。对11个储点分散、设施差,规模小,存在安全隐患,贷后管理难度大的企业,进行了整合,集并。
三是完善制度,严把贷款投放关。对市县储备粮油实行了“三项审查,一级报备”制度。“三项审查”:一是审查地方政府财政状况,保证具备足额兜底能力;二是审查储备粮管理办法以及五项承诺执行情况;三是审查承储企业法人信用,以及相关联的经营状况、信贷政策的执行和信贷监管配合情况。“一级报备”即新介入的市县储备贷款必须由属地行提出申请,逐级上报审核批复后,方可介入实施。
四是细化措施,严把补贴到位关。加大贷后管理力度,确保了储备贷款安全运营。2012年,该行督促晋中市政府出台了《晋中市储备粮油管理办法》。已落实市县储备粮油规模的三个县区进一步分解制订了县级储备粮贷款管理细则,通过建章建制,逐步将储备粮油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在贷后管理中,我们坚持财政补贴作为衡量储备粮油贷款风险程度的重要评价标准。按月监测,动态分析。实行财政补贴属地管理责任制,加大了对市县两级财政补贴到位率的考核。按季评价,按季考核。市分行由一名副行长负责财政补贴到位工作。计划、客户和财会部门负责补贴核算。将责任、目标全部落实到人,落实到岗。地方储备轮换全部建立了轮换风险金制度。地方财政补贴到位率连续四年均超过100%。
五是动态检查,严把库存监管关。我们把加强库存监管作为贷后管理的核心手段。实行了“三专”措施,即专人负责,专库保管,专账登记。制订了库存检查方案,提出了“封闭运行、执行政策、落实要求、尽职尽责、整改到位、改进方法”六项要求。开展了粮油库存真实性和资金流向全程检查。对涉及到的政策性贷款企业全部进行了按季动态库存真实性检查。市分行突出重点,对客户经理查库制度、企业情况、监管要求、记录准确等方面进行了动态监督评价和分析,对评价结果下发了通报。进一步指导和强化市县两级客户部门和客户经理,按照各自的监管责任,明确了监管重点,落实了监管责任,提高了监管质量。
三、防范风险,加大处置力度,着力优化储备粮贷款运营环境
优化储备粮贷款运营环境,关键看能否实现资产安全、客户优化和结构合理。为此,我们准确处理量和质的关系,坚持把风险管理放在第一位,对不符合条件的贷款企业果断启动了风险处置和退出机制。
一是坚决处置风险。2006年在粮食清仓大清查中,审计人员发现,和顺县粮油总公司由于代付第三次挂账利息,挤占县级调控粮贷款314万元,导致调控粮形成空库。由于企业始终认为挤占行为是替政府买单,拒绝筹措补库资金。政府也对此事置之不理,库贷差额多年悬而未决。针对这一情况,市分行多次向政府汇报,阐述政策,提出补库方案。紧紧抓住和顺县粮油总公司国有划拨土地拍卖的有利时机,督促县财政、市财政、企业三方筹集资金落实了补库方案,2012年,将亏空6年之久的314万元粮食全部补库入仓,保证了该行县级调控粮贷款的安全。
二是果断实行退出。平遥县原有储备粮1000万斤,占贷800万元,分别由平遥县直属库和城关粮站承储。近些年由于管理缺位,利费补贴不到位,三年不轮换,粮食开始变质陈化,对储备贷款造成严重威胁。市分行在得知这一情况后,派专人多次与平遥县分管县长和有关部门反复协商,督促政府进行及时拍卖,归还了贷款,考虑到平遥财政实力和承储企业的信用状况,该行果断的实施了信贷退出。
三是完善传导机制。对全市承储企业借款人法律主体资格、法人代表信用、借款人公司章程真伪和借款人财务状况进行了重点审查和甄别,对企业的生产状况,经营状况,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风险排查。在此基础上,对企业概况、资金信用、经济效益、管理能力、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区别企业信用和当地财政信用进行了不同等级的风险提示,完善了预警信号传导机制,优化了储备贷款运营环境。
多家银行授权申请渠道不泄密、审核快、服务全!欢迎访问我爱卡网官方在线信用卡申请通道://cc.51cred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