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千龙网 小编:赵冉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30日
内容导读: 6月以来,金融业闹起了“钱荒”,虽然类似情况年年有,但今年尤其严重。6月20日,如果一家银行向另一家银行借钱,1天的利率,按年折算最高达30%,相当于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5倍,这已超过央行规定的正常贷款利率的最高限。
6月以来,金融业闹起了“钱荒”,虽然类似情况年年有,但今年尤其严重。6月20日,如果一家银行向另一家银行借钱,1天的利率,按年折算最高达30%,相当于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5倍,这已超过央行规定的正常贷款利率的最高限。不少银行为“钱荒”拉开了“抢钱大战”,存款送大米、送油、送手机等手段层出不穷。对此,多位金融机构人士表示,当前资金紧缺的状况的确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新闻细读
银行也“缺钱”,并且闹起了“钱荒”,这多少让人有点儿意外。事实上,银行的“钱荒”问题,说白了就是财务上所说的“流动资金周转不畅”。这么理解的话,似乎银行出现短期的甚至是一时的“缺钱”现象,也并不足为怪。但问题的关键是,银行“缺钱”并闹“钱荒”问题,显然已经不是一时现象,“缺”的也并不是小钱。这就不得不让人追问了:做为最赚钱的行为之一,银行的钱都到哪里去了,怎么就出现了“钱荒”?
分析起来,银行“钱荒”也正是因为赚钱而引起的。比如银行为了赚取更多的利差,无节制放贷;比如为了取得更多的利益,将一部分流动资金用于投资;比如为了套取利差,对相关资金进行空转套利等。无论原因是哪一个,银行这种主观上“管理不善”的情况,无非都会使得用于周转的资金,比如到期需要支付的资金等准备不足,从而导致“缺钱”,甚至银行对客户违约等情形。
很明显,银行的“钱荒”问题,其根源在于银行经营者太过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忽略了正常的资金周转需要,没有安排足够的流动资金。说白了,就是银行缺少足够的对客户利益的重视,对金融规则和行业规则,金融安全和相关法律的尊重。
面对“钱荒”,不同银行有不同的应对之策,比如拉开存款送大米、送油、送手机的“抢钱大战”,比如支付高额利息的银行间拆借。但也很显然,如果银行的经营理念和方式不改变,今日大量吸收存款,并用于无节制放贷、投资和空转套利等,不安排足够的资金用以周转,一年或者半年之后,“抢”来的这些存款到期,银行支付了存款人的取款之后,如果遇上其它必要的资金支付,又该如何应对?而同行拆借更不用说了,一方面是几乎所有银行都“缺钱”,可拆借的资金毕竟有限;另一方面支出高达30%的利率,不仅增加了拆借银行的负担,甚至有违法“高利贷”,扰乱金融秩序之嫌。
送大米、送油、送手机的“抢钱大战”也好,银行间的拆借也好,其无疑都是解决“钱荒”问题的治标之策。而要从根本上改变银行“缺钱”甚至违约的问题,还需要从银行的经营理念着手,需要银行重视客户权益、敬畏相关规则和法律,适当放弃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加强管理,做好统筹安排,准备足够的可以应对周转需要的流动资金,并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