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网易 小编:相里诗卉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06日
内容导读: 最近大半个月,走访了北川、绵阳、雅安、芦山等旧灾新难的重建地和发生地。希望把汶川地震重建中暴露出的风险,预警于新灾区重建。巧的是,令各地金融部门负责人最担心的,都是灾后重建中的农户信用体系集体恶化导致的金融生态环境破坏。
最近大半个月,走访了北川、绵阳、雅安、芦山等旧灾新难的重建地和发生地。希望把汶川地震重建中暴露出的风险,预警于新灾区重建。巧的是,令各地金融部门负责人最担心的,都是灾后重建中的农户信用体系集体恶化导致的金融生态环境破坏。从农户的角度来看,天灾不可避免,政府又不可能负担所有损失,所以重建中个人支出带有一定强制性。以北川为例,该地区农房重建资金的来源由政府补贴、农户自筹、银行贷款三部分组成,所占比例分别为16.8%,48.6%,34.6%。可以看出,补贴不到两成,其余部分都需要农户自担。
无可置疑的是,对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而言,农房重建贷款存在期限长、收益低、风险高的特点。风险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农户实际的偿还能力弱导致的财务风险,二是出于“法不责众”心理导致的集体违约的道德风险。从实践来看,早在2011年,汶川地震中农房重建中三年期贷款就已经到期,逾期率偏高、集体违约的现象已经凸显。
但是,真正出现逾期和违约之后,银行很难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权益。供职于人民银行成都分行的王越子博士将此称为对借款农户是“不可置信威胁”。他发表的研究文献中称,“金融机构可能对单个借贷者采取惩罚性的措施,但在信用环境恶化、逃废债人数众多的情况下,收缴成本相当高,金融机构采取强制性措施的可能性不大。”
违约原因有多种。其中之一是宣传误导。民政救助和金融扶持同时介入重建,加上宣传不当,很多农户对农房重建贷款的性质认识不清,甚至与财政补贴混为一谈,认为或者潜意识里倾向于相信银行贷款是无偿资金。
还有部分农户的心理变化超出了政策设计者的预想。例如,绵阳安县某一个镇,在重建时有6个村被划到了北川辖内。按照当时政策,北川辖内的部分农房贷款享受三年政府贴息,“这下镇里其他村的人就不同意了,说原来都是一个镇的,受灾程度差不多,凭什么他们就免三年。那么有钱都不还了,农村集中安置还有个特点,只要一个不还,其他都不还。”北川金融监管机构一位负责人对本报记者坦言。
表面上看,农户的违约成本极低。一方面银行不可能直接对农户采取强制催收手段,一方面,只要不再涉及后续银行贷款,原有的信贷关系就会成为“一锤子买卖”,违约获得的收益明显大于按期还款。据参与贷款的金融机构介绍,部分农户持观望态度,期望“出政策”免除还息义务,甚至认为按时还款是吃亏。
实际上,灾区农户信用集体恶化带来的后果不可小觑。“我们一直在向政府建议,灾区信用环境破坏直接导致的是,后续金融扶持政策根本无法跟进。例如,房屋安置好后,想要再创业贷款,由于不良信用记录就很难在金融机构再获支持。那么,这部分融资者只能流入民间甚至地下借贷市场,高成本融资又会继续增加资金负担,恶性循环就产生了。”雅安市某金融监管人士对本报记者称。
随着大量农房重建贷款的集中到期,金融机构呼吁建立金融生态环境的声音越发强烈。“对四川而言,受灾地区还存在一定交叉性,信用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我们建议顶层设计借此机会建立起对恶意违约的惩处机制。让农户清楚区分救助与金融的区别,培养商业信用。”一位参与农房重建贷款项目的金融人士说。
多家银行官方授权申请渠道不泄密、审核快、服务全!欢迎访问我爱卡网信用卡在线快速申请通道: //cc.51cred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