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证券报 小编:范欣欣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19日
内容导读: “经济大环境不好,很多实体领域都没钱可赚,企业手里有闲钱或者从资本市场融来的钱,能投到哪里去?做这种变相的委托贷款,其实相当于买银行理财产品了,大多数企业都是乐意的
委托贷款变形记
“经济大环境不好,很多实体领域都没钱可赚,企业手里有闲钱或者从资本市场融来的钱,能投到哪里去?做这种变相的委托贷款,其实相当于买银行理财产品了,大多数企业都是乐意的。”某国有大行对公贷款相关负责人江南(化名)如此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
“当然,这里提到的委托贷款肯定不是百分之百按照正规程序操作的,或多或少都有点违规操作。”江南进一步补充道。
多位银行业内人士透露,今年以来,委托贷款“变形”、违规的情况屡屡发生,并频频流入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引发了监管层的警觉。近日,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就公开表示,要加快完善表外业务管理制度,特别要针对近期增长迅猛的委托贷款等业务,加强资金来源合规性、真实性把关,严格区分委托业务和自营业务,确保责任分担清晰。
隐现“抽屉协议” 银行操作欲“一箭三雕”
根据央行的数据,今年1月至8月,我国新增委托贷款将近1.65万亿元,占社会融资规模达14%,这一数字创下今年2月以来的新高。据介绍,所谓委托贷款,是指由委托人提供合法来源的资金,委托业务银行根据委托人确定的贷款对象、用途、金额、期限、利率等代为发放、监督使用并协助收回的贷款业务。委托贷款的期限,由委托人根据借款人的贷款用途、偿还能力或根据委托贷款的具体情况来确定,银行作为中介不提供资金,也不承担风险,只是收取一定服务费用。
江南告诉记者,委托贷款是商业银行的一项传统中间业务,在正常情况下,商业银行办理委托贷款收取的费用并不高,“正常的委托贷款,银行仅作为一个平台,不承担任何风险。我们银行也就每个月收个万分之一的费用,一年也就千分之一点二。”
而“变形版”委托贷款,一般来说,借款企业通常都是银行的客户,这类企业往往由于政策限制、银行信贷规模等因素无法直接获得银行授信,这时银行就找到委托企业(出资企业)并向其开具担保函,然后再走流程完成这笔委托贷款。而在整个流程中,委托企业和借款企业甚至有可能“互不相识”,全部都由银行操作完成。
“我们银行管理和审核还是比较严格的,要做‘小动作’比较难。但是前段时间我一个做房地产的朋友缺钱却迟迟贷不到款,我介绍他去一家股份制银行,通过类似的操作获得了资金。”江南透露,一般借款企业通过“变形版”委托贷款获得资金的成本比较高,利率大概在10%-12%左右。
“所谓的担保函肯定是见不得光的,是委托企业和银行之间的‘抽屉协议’,相当于把银行信用加在这笔贷款之上,未来如果发生风险,银行就只能认下了。当然,这种‘变形版’的委托贷款银行收费肯定就比较高了,比如借款企业获得一笔委托贷款的利息12%,银行给委托企业可能8%,剩下的4%就都是银行的了。”江南说,如此操作由来已久,只是今年以来较为明显和激进。
江南笑称,这一切看上去似乎是“一箭三雕”:对于委托企业来说,相当于是买了“企业版”的银行理财产品;对于借款企业来说,也一解缺钱的“燃眉之急”;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更是“坐享”高额的收益。
一位江浙地区制造企业的财务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今年企业的订单量和开工量都在下降,一年辛辛苦苦下来,利润能有个4%、5%就很不错了,这样一算,还不如把闲钱交给银行去操作。”另据一位江浙地区国有大行人士透露,“更有甚者,一些大型企业一边从银行获得低息贷款,一边找银行做委托贷款,这种吃差价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只要不发生风险,就可以空手套利。”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饕餮盛宴”似乎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参与者。央行今年上半年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4)》(简称《报告》)显示,2013年,上市公司参与委托理财、委托贷款明显增加。据统计,全年上市公司涉及委托理财、委托贷款的公告分别为204件、397件,较上年增长168.4%、42.8%。与此同时,证券公司也与银行合作开展定向资产管理业务,将受托资金投资于未贴现票据资产、应收账款收益权、股票收益权等资产收益权,进行委托贷款,或者投资于贷款类信托计划,满足银行表外放贷需求。
流向地产融资平台 多家上市公司不幸“中枪”
正常情况下,委托贷款需求多来自于企业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厂房建设等。而中国证券报记者近期走访多地了解到,实体经济有效信贷需求收缩在我国东、中、西部省份均不同程度的出现。那么,企业和银行都“乐此不疲”的委托贷款最终都流向了何处?
浙江地区多位银行业内人士坦言,“不能从正常渠道获得银行贷款,又能承受10%甚至更高的贷款利率,无外乎就几个领域:一是中小房地产开发商;二是某些县市级的地方融资平台;三就是钢铁、水泥等产能过剩的企业。”实际上,类似情况从去年就开始出现端倪。央行《报告》指出,截至2013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表外业务(含委托贷款和委托投资)余额57.7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9.05万亿元,增长18.6%。表外资产规模相当于表内总资产规模的38.12%,比上年末提高1.71个百分点。其中委托贷款8.2万亿元,委托投资3.67万亿元,承兑汇票8.94万亿元。一些商业银行通过表内资产表外化来规避金融监管,将资金投向宏观调控限制行业和领域,或将不良资产从表内转移至表外,导致信贷风险透明度降低。
银行业内人士透露,利率超过12%的借款企业几乎都是房地产企业,而这也一度引发上市公司通过委托贷款“借钱”给房地产企业的“风潮”。然而,在赚取高收益的同时,也时刻面临高风险。
多家上市公司不幸“中枪”,比如,香溢融通(600830,股吧)2014年半年报显示,其向上海星裕置业有限公司发放的3200万元、500万元两笔委托贷款均已逾期,贷款利率分别为20%、20.25%,而两笔贷款均已涉诉。波导股份(600130,股吧)近期也发布公告称,截至2014年8月6日,该公司向淮安弘康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提供的委托贷款本金5000万元和利息98万元已经逾期。据悉,波导股份2012年8月6日通过中信银行(601998,股吧)杭州分行向淮安弘康提供5000万元委托贷款,贷款年利率为15%,期限1年。2013年8月这笔委托贷款到期之后,波导股份两次对其展期。
强化委托人风险自担 规范“变形”势在必行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变形版”委托贷款一旦发生风险该怎么办?江南笑称,“一般而言,银行把贷款的价格做得那么高,肯定也是考虑到要覆盖风险了。如果100笔贷款中,有那么几笔发生风险,银行还是能够处理的,毕竟‘抽屉协议’银行只能自己买单,而且这种协议一般总行都是心里有数的。只能祈祷不要有太多风险出现,毕竟100笔出90笔这种概率我想是非常小的。”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银监会目前正在研究出台委托贷款管理办法,以规范委托贷款业务。17日又有媒体称,上海银监局日前下发《关于对异地在沪中小商业银行委托贷款调研的通知》要求,各异地在沪中小商业银行分行9月15日前如实上报调研结果,内容包括开展的委托贷款业务的新业务模式、总分行涉及委托贷款(包括委贷新业务模式)的最新业务管理制度、存在的风险和防范措施、截至8月末的逾期情况和存量委托贷款的平均利率,并对规范委托贷款提建议等。
不少银行业内人士坦言,对于监管部门来说,甄别委托贷款的真实性确实存在一定难度,因为即使是“变形版”委托贷款,从流程和手续上来看,似乎都是合规的。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提出,监管部门出台政策一定要划清委贷业务中委托人、银行、借款人三者之间的责任、权利和风险;一定要让委托人做到风险自担。他强调,这样有利于建立和强化委托人的风险意识,促使他们的资金投向选择自然地规避或者审慎地投向限控行业。
在多数银行业内人士看来,近期监管层频频“喊话”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违规操作有所收敛,但是要彻底根除“变形”委托贷款,仍旧要从银行经营、考核机制上做文章。“大行的盈利点有很多,而对于许多中小行来说,维持每年的利润增长其实很不容易。而银行总行的考核却丝毫不放松,当年的工资、奖金都是和考核指标挂钩的。做的激进一点的确可能明天就丢了饭碗,但是完不成任务指标,今天就没饭碗了。”
我爱卡(www.51credit.com)是,银行授权信用卡申请合作网站,安全、便捷、高效!申请信用卡请访问我爱卡网在线申请通道://cc.51cred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