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金融报 小编:范欣欣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22日
内容导读: 由于存款下滑,银行正严控贷款规模。一些银行人士透露:“目前小企业通过正常途径无法贷款”,“宁可不贷,也不要出不良”。
小微企业“无奈”骗贷值得反思
由于存款下滑,银行正严控贷款规模。一些银行人士透露:“目前小企业通过正常途径无法贷款”,“宁可不贷,也不要出不良”。与此同时,一些企业开始寻找“非正常”贷款途径,比如东莞等地小微企业普遍以办理国际业务为名,虚构合同,套取银行贷款。在此过程中,部分银行默许放行。
据全国工商联披露,小微企业占我国企业总数70%以上,对中国CDP贡献已超过60%,容纳了85%以上城镇新增就业岗位和90%以上农村转移劳动力,正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从表面上看,小微企业经济的意义无与伦比,但实际社会地位并不高,尤其在银行眼里,小微企业管理不规范、财务不健全以及贷款条件差等因素,使之一直受到不公正待遇,成为信贷市场中十足的弱者,无法摆脱融资难、融资贵困境,这也是中央政府无法释怀的“一块心病”。
媒体反映的虽只是广东部分地区小微企业“无奈”骗贷现象,但在全国应属共性问题,这折射出三个严重问题:
一方面,小微企业融资生态仍没得到根本改善,虽然中央近年出台和下发若干扶持小微企业的信贷优惠政策,但银行出于不良信贷比考核要求,对小微企业信贷支持存在“阳奉阴违”行为,很多措施仅停留在“文件里”,没有落到实处,小微企业整体融资环境无法改观;一些小微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得已采取虚开信用证等方式套取贷款。
另一方面,小微企业仍是一只任银行宰割的“羔羊”,缺乏抗争能力。每当银行存款下滑,存贷比接近监管部门规定的上限,小微企业便成了银行抽贷、压贷的重点;尤其在不良贷款考核“硬指挥棒”下,银行更是控制小微企业贷款,并把小微企业当作防范不良贷款反弹的“缓冲区”。因而,小微企业“无奈”骗贷,表现的虽是企业行为,其中却折射深刻的金融行为,即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的传统思维模式仍没转变,依然处在一种“固守”摊子信贷管理模式里。
此外,银行对小微企业信贷的严苛考核方式没有改变,造成银行基层信贷管理人员严重心理障碍和“懒政”习惯,这是制约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改善的“致命杀手”。银行目前对不良贷款考核严厉,轻则直接与工资、福利挂钩,重则关系到高管职位升降。所以,每当小微企业出现不良贷款反弹时,银行信贷管理人员便如临大敌,如履薄冰,对小微企业信贷持谨慎态度,产生怕贷、畏贷情绪,甚至出现“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荒唐行为,完全丧失信贷主动作为意识,使小微企业信贷易得性大大降低。
小微企业“无奈”骗贷行为,确实出于无奈,其做法有一定“合理性”,也能博取民众“同情”。一是因为小微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作用;二是小微企业在信贷中确实遭遇不公平、不公正待遇。不管出于何种原因,小微企业“无奈”骗贷行为都应引起相关部门高度关注,不能任其继续蔓延。因为这种“骗贷”除了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外,还潜藏巨大风险隐患。如通过信用证套取银行贷款,一旦“供货商”违约,其贷款必然“鸡飞蛋打”,不仅会给小微企业带来巨大损失,也会造成银行贷款损失,还会产生经济纠纷,引起司法诉讼,影响社会诚信环境。同时,由于贷款审批是建立在一系列虚假资料之上,也加大企业“骗”贷胆量,会为企业真实骗贷行为泛滥打开闸门,且极易造成银行与企业串通骗取贷款,为金融违法犯罪创造便利条件。
对此,银行上级管理部门一定要“堵邪门、开正道”,认真落实中央有关小微企业优惠信贷政策,改变考核方式,提高信贷管理人员对小微企业信贷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灵活性,切实破除小微企业融资难困局。同时,监管部门要加大对“无奈”骗贷行为的监管和查处,并提高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为商业银行增加小微企业信贷提供足够空间。
我爱卡(www.51credit.com)是,银行授权信用卡申请合作网站,安全、便捷、高效!申请信用卡请访问我爱卡网在线申请通道://cc.51cred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