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陆家嘴》 小编:相里诗卉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8日
内容导读: 2007年,时任世行行长佐利克与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魏宏齐聚四川,将成立中国第一家外资小贷公司——美兴小贷。他们以这种方式进入了金融改革的史册。
2007年,时任世行行长佐利克与财政部副部长李勇、四川省常务副省长魏宏齐聚四川,将成立中国第一家外资小贷公司——美兴小贷。他们以这种方式进入了金融改革的史册。
2005年,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的小额贷款试点开始在山西、贵州、四川、陕西四省悄然进行。小额贷款公司这个全新的行业应运而生,这是对民间金融“阳光化”的一次大胆尝试。
小贷公司在接下来的7年里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小额贷款公司数量已达5267家。这个市场不仅吸引了如幡然醒悟的分析师张化桥,还吸引了嗅觉灵敏的外资。
作为第一个外来的“探路者”,美兴小贷的中国之路几经波折。从2007年2月开始在南充招兵买马,到10月24日发放出第一笔贷款,仅申请牌照,美兴就用了八个月的时间。
谈及当时选址南充的原因,美兴小贷中国区总经理李星海解释说,作为四川的第二大人口大市,南充当时有870万人口,其中有近800万为县城人口,经济较为落后,对小额贷款的需求较多,因此相比成都等大型城市,南充反而更符合美兴的市场定位。
但在当时,小贷公司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大部分当地人对小贷公司还缺乏认识。当美兴的第一批客户经理上街推广时,常常被误认为是“放水”的(指放高利贷的人),也吃了不少“闭门羹”。
“正式开业时员工心里都没底,不知道业务能不能做起来。”现已成为顺庆分部业务组组长的陈敏回忆起最初开拓市场时的情景仍旧历历在目。
和陈敏印象中的金融从业人员完全不同,美兴的业务经理不是西装革履地坐在明亮的办公室里,而是每天在外走街串巷主动营销。市场里的小贩、田坎上的农户都是他们的目标客户。
他告诉《陆家嘴(600663,股吧)》记者,因为美兴绝大多数的客户都从未有过借贷经历,所以客户经理除了向他们讲解公司业务之外,还要帮助他们准备申贷材料,了解负债情况,防止客户过度负债。
随着国内小贷市场的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外资小贷公司“落地”中国。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新加坡淡马锡、法国美兴、国际金融公司、香港惠理集团、香港亚洲联合财务、日本永旺等数十家外资企业在中国设立小贷公司。
微贷模版因地制宜、因时而异
得益于母公司雄厚的资金实力和既有的微贷经验,外资小贷公司往往比本土企业拥有更好的业务基础和更多的资金优势。
美兴小贷的大股东法国美兴集团、富登小贷所属的新加坡淡马锡公司、亚联财小贷的母公司香港亚洲联合财务有限公司等在小额贷款领域都有着丰富的业务经验。
但外来模式与本土市场的结合并非一帆风顺,对于外资小贷公司而言,如何将已有的微贷模式“中国化”是他们进入中国市场后面临的第一个考验。
在富登信贷中国区总裁柯文龙看来,好的微贷模式就应该是一个能够依照当地特色不断调试优化的商业模式。
“富登用了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底层数据来搭建中国版的‘淡马锡微贷模式’,尽管很多指标都需要重新设定和调整,但核心的风控标准和技术基本还是一样的。”
李星海告诉记者,根据地域、经济、文化的不同,美兴随时都会根据底层数据的变化对微贷模版的各项指标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永远是一个动态过程。”
据了解,法国美兴集团的原始版本中,主要以硬性指标(即财务指标)为主,依赖计量分析。而经过改良的中国版本中,软性指标(非财务指标)的比重大大提高,比如客户的经营能力、家庭情况、婚姻状况、是否有不良嗜好等。
而目前,美兴小贷所采用的微贷模版已经是第八版了,即便是成都和南充这两个相邻地区的公司,其微贷模版也有不少的差异。
相比技术层面的调整,不同文化的磨合似乎更有难度。美兴对既有模式的坚持和经营理念的固守起初并不为当地员工所理解。
因为初期开拓市场颇为艰难,有业务经理建议公司发展公务员客户。只要有单位证明,公务员贷款风险低收益也不错,是一笔又轻松又好赚的生意。对于当时的小贷公司而言,这是一块很大的市场。
“公司以借款人不符合目标客户的条件而拒绝了这个提议。”陈敏告诉记者,因为美兴集团的定位是为“被金融机构拒之门外的人提供帮助”,显然公务员不在这个范围内。
事实上,在随后的几年里,美兴都面临着商业利益与经营理念间的博弈。
尤其近几年,中小企业融资需求旺盛,只需稍稍提高单笔额度,不仅可以节约资金成本,公司利润也能提高不少。
“员工的确是有放大额贷款的冲动,毕竟做一笔30万的贷款并不会比3万多多少流程出来,但销量上就相差了9倍,收益也来得更轻松。”李星海认为,在有限的资本金内过分逐利,必然会偏离公司最初的价值目标和市场定位。
为了制止员工过分逐利的冲动,美兴一方面根据放贷笔数而非额度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另一方面在总额度上设定一个“大额贷款”上限,即每月单笔超过10万元的贷款不能超过总贷款余额的25%。
对小贷公司进行评级
随着小贷行业的迅速膨胀,在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之下,外资小贷公司原有的商业模式和盈利能力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一方面,在印度、非洲、拉美等地贷款利率可以做到30%甚至更高,利润空间比较大;另一方面,在国外小贷公司的杠杆更高、融资渠道更多,因此资金成本比较低。”李星海坦言在中国做小贷的“压力很大”。
中国目前的小贷政策仅允许1∶0.5的杠杆率,以及最高不超过4倍的合同工款利益。
对于小贷行业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恶性循环的“魔咒”:因为杠杆率太低,股东回报率也低,为了提高收益就要做大额贷款、过桥贷款,这样将运营成本降下来,收益自然会提高。
但柯文龙认为,这样的放贷模式,不仅不利于小贷行业的稳定;大额贷款、过桥贷款也并没有惠及小微企业和实体经济,有悖于小贷公司的本质。
接受采访的多位外资小贷公司高管们都指出,因为低杠杆率和单一融资渠道所造成的资金成本过高是当前中国小贷行业最为核心的问题,也是外资小贷公司面临的一大难题。
但因为缺乏完善的机制和成熟的市场,他们却并不认为现在是放开小贷政策的最佳时机。
“全国5000多家小贷公司良莠不齐,有很大一部分的技术并不到位,如果全都放开恐怕会扰乱整个市场。”柯文龙认为,可以先让一小部分小贷公司做个试点,慢慢地放开。这样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压力也要小一些。
李星海则建议,首先可以对全国5000多家小贷公司做一个细分,根据小贷公司的贷款额度、战略定位、经营情况等进行分级。接着制定一个小贷公司评级标准,引进小贷评级系统。
“这样一来整个小贷行业的情况就非常清楚了,每家公司的管理能力、风控能力属于什么级别一目了然。”他认为,这样的分类评级既可以作为监管部门放开政策的依据,也可以成为小贷公司投资方的参考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