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网 小编:相里诗卉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27日
内容导读: 党和国家历来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积极支持“三农”、服务“三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在响应国家号召的同时,保证自身健康发展,是摆在国有商业银行面前的重要课题。
党和国家历来对“三农”工作高度重视。作为国有商业银行,积极支持“三农”、服务“三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在响应国家号召的同时,保证自身健康发展,是摆在国有商业银行面前的重要课题。
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小额信贷出现在上世纪90年代的农村,授信对象定位为农村中低收入者,目前已在全国各地推行,授信对象也由农户扩大到城市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但从小额信贷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来看,由农村信用社操作的小额农户信贷已成为我国小额信贷的主流,代表和反映了我国小额信贷的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和规模扩张的需要,尤其是一些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也将业务触角伸向了农村市场,逐步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生力军。从我国10余年运行的总体情况来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小额农户信贷模式。
小额农户贷款的成效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
一是有效解决了农民贷款担保难、抵押难的问题,使农民“贷款难”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小额农户贷款以农户的信誉为保证,在核定的额度和期限内不需抵押、担保,缓解了农民贷款难。
二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形成了诚实守信的氛围。小额农户贷款是基于农户信用发放的贷款,信用越好、信誉越高,取得贷款越容易,促进了农村信用环境的改善,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农民诚实守信。
三是有力支持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成为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的“助推器”。由于小额农户贷款惠及面较广,农民的生产生活获取贷款比较容易,因此小额农户贷款及时解决了农民生产所需生产资料及农民实施当地政府提出的农业项目的信贷需求,支持了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
四是实现了政府、农民、金融机构的“三赢”,尤其为金融机构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和社会形象。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政策支持重心的转移,使县域“三农”经济得到了更多金融机构的支持,金融机构因此得到了政府、农民、社会的认可,获得了较好的声誉,也找到了新的业务增长点。
目前小额农户贷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小额农贷“额度小、期限短”,难以满足农户需求;农业经营缺乏有效市场引导,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市场行情变化往往会给该区域农户带来风险;商业银行重传统项目轻新项目,绝大部分信贷投向仍集中于农村传统种植业、养殖业,对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有一定附加值的项目认识不到位,金融支持力度明显不足;有效抵押物不足,风险控制难度大;管理难度大、成本高。
针对这种情况,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小额农户贷款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将发展小额农户贷款与培育农村合作型社会化服务组织相结合。通过民间合作服务组织,自主经营,自我服务,自我监督,是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中最具生命力的一种形式。发展小额贷款与培育这样的农民自愿联合有很大的互补性,两者结合起来必将对发展农村经济产生积极作用。二是大力推行小额农户贷款协管制度,降低获取贷款客户信息的成本。在我国,可以通过农村村委会、专业合作社等与农户利益结合密切,熟悉农户生产经营情况、生活情况、信誉情况的机构,实施对小额农户贷款人的协管。三是建立“三农”信息数据库,教育农户增强诚信意识,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议各级政府牵头,人民银行推动,相关部门参与,建立“三农”信息库和信息共享机制,增加金融部门信贷支持的信心和决心。四是建立风险补偿机制和农业保险制度,规避贷款损失风险。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探索建立政策性、商业性和合作性相结合的农业保险体系,提高农业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对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补偿。也可由政府按一定比例集中一部分风险基金,为商业银行发放小额农贷的损失提供部分补贴,以调动商业银行发放小额农贷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要发挥政府部门的引导作用,因地制宜发展产业项目,解决贷款盲目投放问题。地方政府、各级各部门要针对农户生产生活环境的不同情况,组织规划适合于本地区农户脱贫致富的产业项目,达到发展一片、成功一片的目标。此外,大力发展“产业链模式”的小额农户贷款。从建设银行的实践案例可以看出,更多农户由于自身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较为紧缺,需要依靠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或者专业合作社建立起来的主体多元的“复杂农业产业链”,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分享经济发展价值。因此对商业银行来说,小额农户贷款业务的发展必须要采用“产业链模式”,才能推动小额农户贷款数量做大、质量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