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小编:相里诗卉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4日
内容导读: 近年来,各基层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推进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力争信贷资金惠及更多农户。但近期笔者调查发现,该项业务出现了存量不良率攀升的问题,以河南省某县为例,截至2013年9月末,该县农村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共5211笔,余额22118万元,不良贷款余额3416万元,不良率达到15.44%。农户小额贷款风险凸现,不利于小额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应引起高度重视。
近年来,各基层农村金融机构积极推进农户小额贷款业务发展,力争信贷资金惠及更多农户。但近期笔者调查发现,该项业务出现了存量不良率攀升的问题,以河南省某县为例,截至2013年9月末,该县农村金融机构农户小额贷款共5211笔,余额22118万元,不良贷款余额3416万元,不良率达到15.44%。农户小额贷款风险凸现,不利于小额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考核机制存在缺陷。考核机制过于片面追求发放速度和规模,导致农村金融机构集中突击放贷,放松了客户准入条件,忽视了各审查环节的风险把控,给农户小额贷款管理和风险控制埋下了极大的风险隐患。此外,现行考核机制未能充分体现多劳多得的激励作用,导致农户小额贷款后续增长乏力。二是贷后管理不到位。受信贷人员不足、管理半径大等因素影响,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生产经营和资金回笼情况疏于了解,贷后管理未及时跟进。据调查,某县一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集中发放的农户小额贷款合同授信期限为三年,贷款期限为一年,至2012年末大部分贷款在授信期内已办理两次转贷,风险渐显。三是联保方式加大风险。目前农户小额贷款约75%以上是以农户联保的方式进行授信,联保小组成员大多为关系较为密切的亲友,容易出现“借名”贷款和“家族”贷款,资金监控难度变大。联保小组中一旦有农户出现风险不偿还贷款,其他成员会拒绝履行代偿义务,逐渐形成“羊群效应”,甚至出现整个村不归还贷款的情况。四是风险分担机制未尽完善。目前农村农业保险(放心保)与农业生产结合程度不高,社会风险分散补偿机制的缺位,加上农户抵御自然灾害和规避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农户信用观念不强,一旦农户经营生产出现损失,农户小额贷款容易转变为信贷资金风险。
为加强农户小额贷款风险管控,农村金融机构要密切监测农户小额贷款贷款集中到期及逾期风险,及时做好风险成因分析及系统化跟踪预测,有效化解到期风险。把好农户准入关,全面了解农户生产经营情况,以生产周期确定贷款回收期,切实做到“严把关、勤走访、早清收”,有效控制农户贷款风险。可借鉴部分农户小额贷款业务持续发展且风险可控的行社经验,利用省政府相关部门下拨的专项扶贫资金作担保,通过地方扶贫办等单位仔细甄别农户,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公司+农户”贷款。
根据《农户贷款管理办法》要求,银行机构应制订鼓励农户小额贷款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绩效考核办法,充分体现多劳多得、效益与风险挂钩的激励约束要求,同时,应尽快建立相应尽职免责制度和容忍度机制,做到尽职无过错可免除责任,从而减轻银行经营压力,有助于农户小额贷款业务的长期持续发展。敦促当地政府部门建立支农补偿机制和激励机制,对银行机构发放的涉农贷款给予适当的财政补贴,以补偿因不可抗力造成的资金损失。同时,组织受益农户出资设立农户担保基金,提升担保执行力,多渠道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多家银行官方授权申请渠道不泄密、审核快、服务全!欢迎访问我爱卡网信用卡在线快速申请通道: //cc.51cred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