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投资 小编:赵冉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11日
内容导读: 高利息能保证小额贷资金最终流入贫困农户手中,但在利率市场化来临之时如何控制资金成本并降低放贷利息,仍是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重要难题。
高利息能保证小额贷资金最终流入贫困农户手中,但在利率市场化来临之时如何控制资金成本并降低放贷利息,仍是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重要难题。
中和农信利用小额贷款的方式,实现了将贫困地区输血式的扶贫转变为“可持续”的脱贫致富。
作为一家社会企业,中和农信倡导商业可持续和社会价值并重的双重底线管理原则。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冬文在接受《中国投资》专访中表示,中和农信是一个社会企业,本身不是以赚钱为目的。但为了更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才选择企业制这种运作方式。目前公司贷给农户的实际利率达18%-20%,虽然这个利率偏高,但能保证小额信贷资金最终流向真正的贫困农户手中。
转制是分水岭
中和农信是一家专注于农村中低收入群体小额信贷的社会企业,公司通过无需抵押,上门服务的小额信贷方式支持贫困地区家庭,从而实现“可持续”的脱贫致富。
中和农信起源于1996年,前身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项目部,2008年转制成公司化运作后,开始大踏步发展。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中和农信小额信贷覆盖全国15个省的92个县,项目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贷约55.7万笔。
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冬文在接受专访中表示,公司前身是中国扶贫基金会小额信贷项目部,当时先借鉴国际经验,按照项目制来运行。前3年运行良好,有需求的老百姓都能贷到款。
但3年后开始出现问题,首先是管理混乱。当时政府很重视,于是项目部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管理和运行项目。但随着地方政府频繁调动,不同领导班子思路想法也不同,导致项目管理呈现混乱状态。除了项目管理,项目运行效率也较低。刘冬文表示,由于运作中没有任何经营压力,有赠款就捐给贫困户,没有赠款就不做。资金做丢了或损失了,就任其丢失或损失,因为反正是捐来的钱。
“当意识到这些问题后,我们开始重新思考,并进一步研究国外成功的小额贷模式,发现只要是运行成功的,都是按照企业化方式来操作的”。
“于是从2005年开始,我们酝酿转制,待2008年时机成熟,我们正式转制成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同时将以前的资产、人员全部剥离到公司里,整个改制过程也比较顺畅”,刘冬文表示,机制理顺后的变化也十分明显。公司按照规范的企业化方式运行,公司架构更合理,治理结构更规范,人才更加专业化。“更重要的是,公司有了独立的审计报告,过去我们只是一个项目,不可能独立审计,也无法谈融资贷款等。当有了审计报告,公司就可拿着审计报告去跟银行谈合作,谈融资,所以我们的融资渠道多了。所有这些变化,都来源于当初的转制”。
当资金来源有了保障,中和农信就可以将更重要的精力放在公司运作上,寻求合适的客户放贷,并控制好风险。
独有的风控模式
中和农信提出“打通农村金融服务艰难的最后一公里”,这本身就意味着更高的成本和风险。一方面客户分散,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农户收入颇低,且是无抵押贷款,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信息审核和风险化解能力。
对此,中和农信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冬文表示,“传统银行是通过抵押物和担保人来控制风险,我们肯定不能按照他们的方式去做。我们探索出自己独有的风控模式”。
控制单笔贷款额度,且实行五户连保模式是最首要的风控方式。目前平均单笔贷款额度为1万元左右,小组贷款最高单笔不超过16000元,个人贷款最高不超过5万元。5户联保模式,即5家农户之间互相连带担保,只要有一户出现信用不良或者相关问题,其他4户都有连带责任。
以妇女为主要贷款对象,是中和农信最具特色的风险控制手段。目前,中和农信93%的贷款农户为妇女。刘冬文表示,在实际贷款操作中,女士的还款率比男士更高一些,因此风险小一些。另外通过贷款提高妇女的家庭地位,也有利于降低贷款风险。
同时,通过“整贷零还”,比如贷一笔钱,可分10次还清,那么每次还款额度很少,还款压力也降低了。
另外对于公司员工,中和农信建立了相对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贷款还款信息精确追踪到每一天,细化考核。同时规定员工不能独立操作贷款,少接触现金,减少现金交易。
通过这一系列的内控措施,截至2012年底,中和农信大于30天的风险贷款率仅为0.23%,2013年底,公司30天以上的风险贷款率为0.8%。
“高利息利于扶贫”
在采访过程中,刘冬文不断强调,中和农信是一个社会企业,本身不是以赚钱为目的。“我们只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才选择企业制这种更有效的运作方式。”但作为一家以扶贫为使命的社会企业,中和农信给予农户的名义贷款利息是13.5%,实际利率达18%-20%,远高于银行贷款利息。
对于较高的贷款利息,刘冬文并无异议。但他强调,“虽然我们的利息不低,但我们的利润却很低。2013年放贷18亿元,贷款客户达18万户,但净利润才1700万元。这一方面是由于资金成本很高,另外公司管理成本也较银行高”。
刘冬文对记者算了一笔账:中和农信60%-70%的资金都是从国开行、北京银行等银行贷款的。银行按照基准利率上浮10%贷给中和农信,再加上评审费、担保费等,公司从银行贷款的资金成本已达到8%。再加上公司的管理成本,由于公司推行上门服务,加上贷款额度小、客户数量庞大、区域分散等特点,公司管理成本达10%,与银行相比确实高出很多。
“目前我们的利息,介于银行和民间借贷之间。我们也希望降低利息,能给农户带来更多实惠。若想降低利息,就得降低成本,但公司的管理成本已经控制得很严了,没有下降空间了,不过在资金成本方面,其实还有降一降的余地。因为银行自身的融资成本才2%左右,而我们要8%,这中间的距离很大”。
但刘冬文也指出,较高的利率也存在有利的方面,可以避免有其他融资渠道的人来向小额信贷机构贷款,从而使得小额信贷资金真正流向从其他金融机构无法获得贷款的群体,保证了小额信贷机构的使命。有融资能力的人必然会选择成本较低的贷款,而不会选择小额信贷。目前中和农信的客户99%为农户,绝大部分资金都真正流向了农户。
截至2013年12月31日,中和农信小额信贷覆盖全国15个省的92个县,其中大部分是国家级、省级贫困县,共有贷款余额11.8亿元,有效贷款农户17.4万户,有全职员工1251多人。十几年来,项目累计发放农户小额信贷约55.7万笔,近150万贫困人口从中受益。
同时,中和农信先后与多家银行合作,开创了大型商业银行支持公益性小额贷款机构的先河,是对大型商业银行配对小机构的农村金融服务模式的深入探索。合作整合了大银行的资金优势、小机构的实践经验,既解决了大银行服务中低收入农户的难题,又满足了公益性小额信贷组织融资需求。
更重要的是使更多的贫困农户获得了贷款支持,实现大银行、小机构、贫困农户之间的多赢,形成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为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实践经验。
作为一家社会企业,中和农信遵循商业可持续以及社会价值并重的双重底线管理原则。对于社会企业的评定标准,刘冬文认为,“目前全球都尚未达成共识,但我个人认为,一个社会企业首先应是一个企业,另外更重要的是,它应该解决一个社会问题”。
我爱卡(www.51credit.com)是,银行授权信用卡申请合作网站,安全、便捷、高效!申请信用卡请访问我爱卡网在线申请通道://cc.51cred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