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虎嗅网 小编:赵冉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01日
内容导读: 当大多数人都在呼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时候,也有人提出不一样的观点:小微企业就像小孩子一样,本来就不该给他太多钱!
当大多数人都在呼吁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时候,也有人提出不一样的观点:小微企业就像小孩子一样,本来就不该给他太多钱!以下内容是江南愤青授权虎嗅网发表的文章,作者对目前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热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最近小微企业很热,想起之前国内的各种热潮,从最早的担保公司热,到PE热,在到小额贷款公司热,以及后来中小企业融资热,到现在的小微企业热,我突然有些感慨,中国的金融热潮一波接一波,每次政策的喧嚣之后都是一哄而上,然后就开始一地鸡毛的格局。我很担心小微企业也走入到这种格局里去,我一直觉得谈金融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无论金融的概念包装的多么有意义,其实回归到最后,我们都要看金融的一些特定的属性。如果撇开这些属性谈金融,就会很大程度上的让我们走到一条死胡同里去。
回顾这么多年的金融史来看,不管金融如何定义,有一点却是不可忽视的,就是金融很大程度上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而且,金融的风险特性也与实体经济正相关,离实体经济越近的金融风险越低,而远离实体经济的金融,则风险度就越高。无论从什么角度看,一旦金融要游离于实体之外,这样的金融,你怎么玩,都玩不过来的。
所以,一旦回到这个核心点来看我国的小微领域的金融服务,那么其实我们就可以得到相对比较清晰的认知,事实上,我国的金融很早就开始实体经济该有的逻辑了,现在各方面迹象表明,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似乎也在日益脱离小微企业本来该有的发展模式,而演变成跟实体经济相关性越来越小自己玩自己的道路上去了。我国金融趋势,其实都有一个很显著的特性,就是政府的主导性过强,通过政府的政策导向,很容易让本来较为正常的事情,会变成一个政治性运动,而政治性运动就让本来政府较好的愿望到最后出现矫枉过正的局面,从而脱离事物本来该有的特性。
小微企业群体中,可能并不存在你所需要的理想的贷款客户
其实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中小企业融资也好,还是小微企业融资也好,都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都没有特别好的方式可以进行解决,越来越多的进入这个领域的国外金融机构也都日益认识到,进入这个领域进行融资服务,可能本身就是一个很不明智的选择。现在不少观点也都认为小微企业贷款难,应该是特定的合理的市场机制所决定的最终结果,如果简单的理解起来,其实就是小孩子就不应该给太多钱这样简单的道理。所以,其实在这个不应该有金融的领域里谈金融,可能很大程度上就已经违背了实体经济发展所固有的逻辑,而一旦离开这种固有的逻辑,其本身的特定的风险就越大。
可能很多人无法理解这点,没有从事过贷款工作的人,其实是不太能理解这点的,就是并非所有的贷款需求都是合理的需求,因为事实上,每个企业都会是缺钱的,而且都坚信自己能还款,小微企业也是符合这个逻辑特征的。但是这样的贷款需求是不是一定合理的呢?其实是未必的。
但是很多专家却因为小微企业的典型融资需求较多,而且家数众多,就简单的理解成市场无限,广阔田地大有可为,我个人觉得可能就是一个很大的悖论了。因为很可能这个广阔的天地里,并没有符合你特征的客户。这个可能性,在我看来其实是非常大的。
在小微企业贷款领域里,对于资金的需求必然是无限广阔的,但是与之带来的是资金归还的意愿度却同样具备无限的不确定性的,这个在各国的实践中,已经比较清晰的表明了这点。尤其是在成熟的发达国家,会奇怪的发现,越是成熟的金融市场,其小微企业的贷款量和占比越小的,而且是越发达的国家,其小额贷款的坏账率越高。也是很有意思的数据。这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在我的理解,其实大量的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是非常有限的,而且也是零散的,不确定的,这个市场看上去可能广阔天地,但是可能产生实际融资需求的可能性会非常小,并不足以支撑足够多的金融机构融入,这里很多人可能会反驳,因为现在看来这个数字,并不小,但是我只是希望你们关注一点,那就是实际的融资需求中的“实际”两个字。事实上,大量的小微企业产生的融资需求,都并非是实际的融资需求,都是超出其正常经营能力或者是非理性决策之下所做出的决策,真正的融资需求可能十不占一,这种非理性也好还是超出经营能力范围以外的融资需求也好,其实恰恰是我们最要引起思考的一点,就是这样的需求,是合理需求么?金融机构需要满足这样的融资需求么?
我前些日子在看德国一个中小企业的报告,非常有意思,在德国居然有大量的小企业,类似手工作坊的企业,存活周期普遍都在30年以上,一直以传统家庭传承的方式进行,从未曾扩大规模,也从未产生过融资需求,突然好像也能明白为什么国外的小微企业的融资额一直占比不大的原因,因为大量的这样性质的小微企业,压根不会产生融资需求。
而与此相对比的是,前几天微博看到的数据说,中国的小企业的存活平均周期是2.5年,这个数据有点离谱的不可相信,但是至少说明了,中国的小微企业其实的生存周期是非常短暂,所以,无论哪个层面上来看,你在这么短命的企业领域里给予任何形式的贷款的风险都是非常高的,换句话说,这个群体的客户,可能并不存在你所需要的理想的客户。
事实上,我们通过比较其实还会发现成熟的市场体系里,对于借款这个概念的理解要比我们严肃和认真的多。国外的企业和个人,对待借款的理性和严肃是超越国内的,在看德国的一份报告的时候,发现有个指标是企业存续期限,上面的达到七年之后,分值会远高于七年以下的企业,后来跟同行了解,他们认为任何企业是需要较长一段时间来磨合和稳定自身的生存基础的,而这段期限,他们认为七年较为合适。什么意思呢,就是他们往往认为一个企业只有经历了七年的生存之后,才能比较好的反映这个企业的生存能力,这个能力不但包括了企业的盈利能力,也包括了企业主对待自身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的清晰认知,也只有这些稳定基础之后,他们才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这笔借款是否有意义。
我非常认同这点,即使在优秀,在稳定的企业,如果企业主不能清晰的知道自己的经营管理能力,也一样无法进行很好的资金调度安排的,这样的例子在国内其实不要太多,随便看看,就知道有太多的好企业毁在企业主自身的无序的盲目的借款扩规模之上,这种对自身企业欠缺清晰认知的企业,伴随着融资的进入,所产生的风险度其实是很高的。所以,只有在企业稳定和企业主理性的基础上,才有融资介入的可能。否则是无意义的。因为,毕竟任何金融的介入,无论是债权还是股权,其根本的根本还是企业能较好的给予回报,如果一个企业无法表现出这样的能力,那么让任何的金融机构进入,都是伤害。这个其实是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规律,你是不能来人为的破坏这个规则的,政府如果强行要求拉郎配,以为快速给予一个企业资金,就能快速帮助企业成长,很可能到最后只是拔苗助长,反倒违背了初衷。
事实上,考虑到中国高速的发展周期,七年或许的确是长了点,但是必要的生命周期还是需要经历的,融资其实是一项事关企业生死存亡的重大决策,我们会发现任何一个企业,其实都认为自己在做的事情是没风险的,只要有足够的资金进入,他们可以做的更大,做的更好,这种扩张冲动,是几乎所有企业主的本能,不管你是微型企业还是小型企业,在我国,都会在经营成功一两年之后,有急剧扩大自身的需求,而这个时候,快速扩大的唯一办法基本上都是走入到负债经营之上,鲜有企业会考虑利用自身利润积累来实现。于是,这就使得早期的小微企业融资,更成为一种赌博性质的决策,这种决策所带来的融资难,我个人认为是不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明显带有极大的风险特性,其实从,小微企业的消亡率基本可以得出这个结论的,国内市场绝大多数的小微企业都活不了多少年,而成长为中大型企业的小微企业,更是寥寥无几。
所以,这个领域根本上来说,其实并不适合债权的大面积进入的,现在可以看到很多金融机构,都在拿那些成长起来的大企业做案例,举例论证说,这个企业,当初是怎么给的贷款,怎么扶持起来的,但是事实上,我只能说,他们都忘记了在这些大企业起来的背后那些倒在路上的企业,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说的不一定是战场,商场难道也不是这样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