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政协网 小编:相里诗卉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11日
内容导读: 小微企业融资难已引起中央高层和社会各界关注,各级政府、金融部门也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时至今日,小微企业融资困难这一难题仍然待解。
小微企业融资难已引起中央高层和社会各界关注,各级政府、金融部门也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但时至今日,小微企业融资困难这一难题仍然待解。
在笔者看来,造成小微企业信贷困难原因有三:
首先,小微企业自身经营条件局限,制约了贷款。多数小微企业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经营前景不明朗,银行怕贷;一些小微企业信用观念淡薄,故意拖欠贷款或赖债,银行惧贷;多数小微企业缺乏可供抵押固定资产,银行难贷;财务制度不健全,无法判断风险,银行忌贷;一些小微企业疏与银行沟通,不谙相关信贷政策,银行延贷。
其次,银行信贷观念及信贷创新局限,抑制了贷款。一是银行思维惯性造成信贷经营上的“身份观念”,重国企轻私企;为减少管理难度和成本,将信贷重心向大中企业倾斜,冷落小微企业,使许多小微贷胎死腹中。二是信贷管理体制前瞻性不够,造成信贷问责机制不科学,信贷约束与激励机制不对等,抑制了信贷人员主动性和积极性,造成小微贷裹足不前。三是小微贷产品创新不够,沿用传统大企业担保抵押信贷模式,缺乏适合小微企业经营活、融资需求多样化的特性,人为地提高了小微贷门槛,造成小微贷搁浅。四是服务意识缺位,没有主动寻找客户;甚至存在衙门拖拉作风,造成小微贷程序繁杂、审批时间缓慢,导致大量小微贷流产。
最后,政策体系局限也遏制了贷款投放。一是政策扶持体系残缺不全,中央政府虽颁布了支持小微企业发展若干信贷、财税政策,但地方政府配套措施缺位,使各种优惠政策无法兑现,小微贷效果难显现。二是信用担保体系一片空白,全市尚未成立小微企业贷款担保公司,虽有几家民营担保公司但费率过高,小微企业拒绝担保,小微贷落地生根难。三是风险补偿体系千呼万唤不出面,全市至今尚未形成风险分担与补偿机制,使担保机构资金放大功能和信用能力受到极大钳制。四是融资服务体系仍为“空中楼阁”。全市至今未建成信息灵敏、功能齐全的政企、银企对话平台,造成银行难放贷和小微企业难贷款的尴尬局面。
消除银行小微贷疲软现状,有效化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局,应实现政府、银行、小微企业良性互动:
银行应勇于创新,增强社会责任意识。一是观念创新,消除身份歧视,紧扣监管当局“两个高于”信贷指针开展小微贷,改革小微贷问责机制,提高小微贷不良率容忍度,激励员工小微贷积极性;规范收费行为,降低小微企业贷款成本。二是信贷产品创新,消除因循守旧观念,创新金融产品,推出灵活、方便、快捷的适合小微企业经营特点的信贷产品,把准小微贷扶持重点,提高贷款易得性。三是质押担保创新,突破传统模式,大胆推出库存货物、应收账款、仓单抵押、无形资产等抵押小微贷方式,实现小微企业信贷的可操作性。四是服务行为创新,消除“等客上门”作风,建立以小微企业需求为中心的客服网络,推行信息、信贷、结算“一揽子”金融服务,简化贷款手续和环节,提高信贷效率。
政府应勇于担责,增强信贷保障意识。应建立健全社会信用、融资信息、信用担保、风险补偿等政策扶持体系,打击非法集资和民间高利贷,净化金融市场环境,创建金融生态安全区,为小微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建立小微企业信用库,提供银政企交流平台,消除银行与小微企业割据状态;建立小微企业贷款担保公司和风险补偿机制,实现小微贷银行、担保机构、企业共同分担风险,为银行大胆营销小微贷消除心理障碍。同时,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落实小微企业和对银行各项优惠奖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