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广网 小编:相里诗卉 发布时间:2012年12月03日
内容导读: 小微企业贷款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题,由于缺乏抵押物往往被银行拒之门外,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我国在小微贷款方面下足了功夫,首先是在模式上做出了探索。各大银行纷纷推出特色产品。
小微企业贷款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题,由于缺乏抵押物往往被银行拒之门外,为了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近年来,我国在小微贷款方面下足了功夫,首先是在模式上做出了探索。各大银行纷纷推出特色产品。
民生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最为突出,把成千上万的小商户集中起来,实现客户整合,把市场里、商圈里无组织、分散的商户,通过分层归类,与政府、工商、税务、街道、业主结合起来,做成城市商业合作社,实现抱团发展、合作多赢、共同超越。
6月,民生银行还专门推出了一个"商贷通"的产品,推出了11种融资担保方式,包括联保、互保,经营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信用方式等等,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任意组合,提供最佳服务方案。这种模式创新应该说走出了一大步,但是其针对的仍然是具有一定规模、资产质量较好的小微企业,还不能满足大量小商户、农户的需求。
另外,海南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推出了一个品牌:一小通。通过借鉴孟加拉国的尤努斯模式,一小通创造性地针对农户提出了方便可行的解决方案,把贷款的审批权和利率定价权交给农民。
当然,目前占主体的,应该还是发展迅速的小额贷款公司。2012年11月的数字统计,我国已有小额贷款公司近6000家,贷款余额超过5400亿元。但是小贷公司面临的最大瓶颈是资金问题。政策规定,小贷公司不能吸收存款,而增资扩股,又遇到股权分散的政策限制。
根据上面的总结分析,我国的小微贷款仍然面临着制度上、政策上、操作上的重重障碍,亟待破局。
问题大致有三个方面:首先,资产薄弱。重点从事小微贷款的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相对资产都比较薄弱。全国6000家小贷公司的资产加起来,也就相当于一家中型银行的规模。从规模上,还远远无法满足全国范围的小微贷款的需求。
其次,融资困难。小贷公司自不必说了,就是村镇银行,乃至城商行,由于品牌弱、网点少,同样融资困难。即使是民生银行这样具有较大规模的全国性银行,合作成立小微企业城市商业合作社一个重要目的还是方便吸收存款、结算。
第三,可能是最重要的,就是风险控制。坦率说,现在的小额贷款,总让我感觉有一种不踏实的感觉,因为不是建立在科学的风控机制下的。比如说,为什么要五户联保,而不是六户联保?是计算得出的结果吗?海南的自然灾害频繁,一小通产品针对农户为主,如何进行风险评估?而网络平台贷往往利率畸高,年化15%、18%甚至更高,这么高的利率,坏账率应该同样较高,如何进行风险把控?在目前小额贷款规模不是很大的基础上,或许总体风险可控,但如果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小额贷款规模成十倍的扩张后,风险还能不能可控,值得思考。
针对这些问题,我这里提出一些个人的思考,供寻求小微贷款破局之路的朋友们参考。
第一,加强风险控制技术水平和制度管理的研究和提高。应该说,小微贷款里面,风险控制最好的可能是阿里巴巴旗下的小贷公司,借助淘宝和支付宝的工具,阿里金融完全能够在大数据的基础上做到风险的追踪和控制。其他金融或准金融机构,有没有类似的,或者更好的风控方法呢?我不是学金融工程学的,我不太懂,只是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
第二,股权和债权的组合。现在一个概念很热,叫做金融脱媒。金融脱媒已经引起了银行的重视,而对于小微贷款的经营者们也应该引起重视了。本来,对于具有一定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包括创意领先的小微企业,天使投资、风险投资都是比贷款先行一步的融资方式。日前,深圳前海金融特区提出了前海科技银行的构想,我以为是值得鼓励的。把股权投资和小微商业贷款结合起来,互相补充,可以降低风险,降低融资成本,提供更加灵活的金融服务。
第三,从国家层面,提供一种扶植小微企业发展的保障基金,也就是类似"再保险"的模式。由传统的商业银行做小微贷款已经证明不可能是主流,而小贷公司等机构的经营风险又很难真正良好地控制,这就需要从更高的层面提供更大的保障。建立一个全国性的政策性的担保机构应该可以考虑,这个机构也不应该完全是政府财政投入,而是可以多方面筹集资金,吸引民间资金进入。再保险公司也是商业公司,是盈利的,政策性担保公司同样也应该是商业性的,可盈利的,可持续发展的。以上是我的一些思考,期待朋友们的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