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金在线 小编:相里诗卉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03日
内容导读: 从温州到东莞,关于中小企业出现倒闭潮的消息不断传出,虽然工信部在日前对此说法予以了否认,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阿里巴巴集团昨日发布的《小企业经营与融资困境调研报告》显示,小企业生存环境并不乐观:半数的小企业是通过民间借贷完成融资,能从银行贷到款的公司只有15%,而金额在100万元以下的贷款基本成为盲区,不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
从温州到东莞,关于中小企业出现倒闭潮的消息不断传出,虽然工信部在日前对此说法予以了否认,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阿里巴巴集团昨日发布的《小企业经营与融资困境调研报告》显示,小企业生存环境并不乐观:半数的小企业是通过民间借贷完成融资,能从银行贷到款的公司只有15%,而金额在100万元以下的贷款基本成为盲区,不受到商业银行的重视。
融资渠道多年未改善
据阿里巴巴方面介绍,此次调查组走访了浙江宁波、温州、台州等7个城市的94家小企业、4家专业市场和12家当地银行,并通过网络问卷对浙江各地2313家小企业进行了调查,此后每季度还将针对不同地区的中小企业进行调研。“2011年以来,随着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在成本增加、人民币升值和国际环境不明朗的形势下,小企业仍然顽强生存,并不存在‘倒闭潮’。”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胡晓明表示,接受实地调研的小企业主全都表示员工报酬较往年有所增长,其中60%以上的企业主表示,人均员工报酬增长率达10%至30%,成为企业经营的最大压力。
此前,不少分析认为银根紧缩等众多原因是导致小企业出现融资难的原因,但调查显示,紧缩政策对小企业影响并不大。“事实上,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一直都存在,这跟相关金融制度和金融企业对小企业的相关政策长期缺位相关。”胡晓明解释称,因为银行一直都是给大客户贷款,中小企业客户,尤其是贷款需求在1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基本就是个盲区,“他们本来就从银行贷不到款,所以银根是否紧缩都没有影响。”
在调查中,有63%的小企业存在融资需求,但其主要的融资渠道是通过亲友及民间借贷,占比达到50%。此外,通过银行和农信社等传统金融机构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仅占21%(银行15%,农信社6%),通过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占7%,另有22%的小企业从未与以上金融机构或个人发生过借贷行为。胡晓明坦言,他们在调查中也对12家浙江当地银行的信贷部门进行了走访,小企业基本在银行贷不到款,尤其是100万元以下的金额几乎就是盲区。“我们也一直跟银行有合作,来为一些小企业发放贷款,用我们的平台上的数据作为依据。但现实是,传统银行必须有体制外的创新,才能真正服务于中小企业。”
没钱升级转型
胡晓明坦言,在调查中也发现面对经营压力,小企业正在积极寻求出路,部分小企业有计划通过产业升级提高边际贡献,应对成本压力,但自有资金又不足以满足这样的支出和扩张。于是民间资本就成为主力,而全国范围拥有正规牌照的小额贷款公司仅仅在1500家上下,更多的“民间借贷公司”则依然在身份不明的灰色地带徘徊,令人难辨真假。
“做制造业,总是被拖欠货款。我们小本经营,随便压个几十万,资金压力就很大了。”经过多年打拼,在台州开服装印花加工厂的黄女士希望从小贷公司借20万元周转,目前无抵押贷款的月利息为1.3%,但需要加上1%的风险管理费和1%的服务费,相当于月利息为3.3%。如果借款20万元,每个月利息6600元,以大部分小额贷款公司普遍采取的“本金加利息”的定额还款方式,算起来每月还款近4万元。
而事实上这一利率水平还是偏低的。今年以来,民间利率水平飙升,即使是6分、8分的月利率也不鲜见。按照国家规定,小额信贷的最高利率应在银行贷款利率的4倍以内,不过这条“红线”对于越来越火的民间借贷,根本难以约束。对此,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研究员薛兆丰坦言,国家早就说放开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但政策的落实存在问题,“比如在上海想做小贷,报上去审批,打回来意见是‘现在竞争已经很充分,不需要你再进入了’,整个审批的流程和标准并不公开透明。”
中小民企专业银行待破局 全国独创“互保金”
“互保金体系升级为银行的事情,应该说还早着。这只是一个不成熟的规划,仍在初步探索阶段。”针对目前媒体广泛报道的“深圳升级互保金拟建中小民企银行,两三个月后或有进一步进展”,深圳市统战部工商经济联络处处长薛兴强向时代周报记者澄清道。
日前,薛兴强在“深圳市统一战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上,在谈及中小企业融资瓶颈问题时表示,深圳首创的“互保金”制度将进一步按照市场化运作,在现有联系制度基础上,成立一家面向中小民企的银行,更好地服务深圳的民企。
在银根收紧、中小企业大面积面临“缺钱”、融资难的大背景下,这样的消息无疑是一剂“强心针”。
“互保金”既无先例可循,未来将通往何方也充满变数。但眼前,互保金制度因发展面临瓶颈,正处于转型阶段。
全国独创“互保金”
互保金制度的探索从三年前开始。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深圳诞生了一种民营企业金融互助新模式。即依据当时《深圳市重点民营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暂行办法》,构建重点民营企业中长期贷款信用平台与补偿机制,并鼓励金融机构向重点民营企业提供大额中长期贷款。
实际的操作是,由重点民营企业出资成立一个“担保池”,银行向池中的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可获得两方面的担保:一是池中企业取得贷款时需缴纳的重点企业互保金;二是政府为金额3000万元以上、期限3年及以上的贷款提供贷款风险补偿金。这是一种新型的贷款模式,也是“互保金”的由来。
最新公开的数据显示,运作三年的互保金账户资金近4亿元,已有220家民营企业获得154亿元贷款。互保金有效降低民企融资的门槛,减少贷款抵押物,而贷款利率也较低。薛兴强表示,目前“这个制度运作良好,所有贷款没有出现坏账”。
三年轮回,同样是中小民营企业面临着的是堪比金融危机的“缺钱”局面,这却成为互保金改革转型的一个新节点。
时代周报记者从深圳市总商会了解到,目前互保金因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已经面临发展的瓶颈。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市总商会改变互保金运营模式,成立由企业家独立组成的互保金管委会,由已缴纳互保金的企业自愿发起成立了深圳市深商创投股份有限公司。
深商创投公司将开展互保金贷款企业的创投业务,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使项目资金顺利对接,帮助企业发展壮大。深商创投目前入股资金达5亿元,其中潮商资本占据较大比例。
“互保金目前处于第二阶段的转型中,这需要几个月时间。我们只想静静地完成这件事情。”负责互保金动作的深圳市总商会驻会副会长陈主对于时代周报记者的询问表示,互保金转型一事还没有结果之前,不愿谈及更多。
薛兴强向记者表示,成立深商创投公司,便是互保金转型的一个步骤。成立创投公司,来作为初步的探索市场化运作。
升级银行难度大
将互保金升级为银行,是一个更远的未来。这个设想在不少金融业业界看来极高难度,操作的复杂性也难以构想。
广东金融学院副院长陆磊对媒体表示,将互助组织升级为金融机构的操作可能性极低。深圳“互保金”制度是支持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的辅助工具,与成立一家真正的金融机构不可同日而语。此外,深圳本土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服务足以覆盖市场需求,新设立一家银行的可能性极低。
陆磊举例,设立服务于特定产业专业性银行的想法并不是个案,如广东科技发展银行。然而事实表明,设立的难度极高。
“目前国家对银行牌照政策控制比较严格,但凡成立一个股份制银行或民营银行,都得筹办多年。再者,牌照申请非常困难。”薛兴强向记者说道,拟建银行的计划只是互保金未来改革的一个大方向,但目前还没到操作这个层面。眼前需要的是在实践中摸索积累经验,以及等待时机的成熟。“有可能成功,也有可能失败。”薛兴强说道。
此外,深圳是否需要设立一家新银行,也存有争议。
某商业银行小企业部负责人对于互保金升级为银行一事并不看好。这位负责人认为,另起炉灶成立这么一家民企银行,为什么不对现有中小企业贷款做得好的银行进行更多的扶持?他向时代周报记者介绍,自己所在的银行今年上半年放出去的贷款比去年一年都多。“如果有更多的资源,我们会帮到更多的小企业。”
此外也有银行人士认为,目前中小企业中,小型以及微型企业根本享受不到正规的金融服务,多依靠高额利率的民间借贷,向银行贷款微乎其微。互保金目前参与和受惠的企业,并不涉及这些企业。如果未来设立专门面向中小民企的银行,这些小企业是否又在受惠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