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小编:笔帽一转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30日
内容导读: 业界人士分析,部分小企业经营困境的集中表现是资金链危机。2008年以来,在刺激性经济政策和相对宽松的信贷环境下,社会上流动性充裕,小企业获得贷款较为容易,许多企业获得的贷款甚至超过了实际需求,超出的部分或者被盲目扩张,投资房地产或者光伏产业,或者被用于炒房、炒矿、放高利贷等投机炒作。
业界人士分析,部分小企业经营困境的集中表现是资金链危机。2008年以来,在刺激性经济政策和相对宽松的信贷环境下,社会上流动性充裕,小企业获得贷款较为容易,许多企业获得的贷款甚至超过了实际需求,超出的部分或者被盲目扩张,投资房地产或者光伏产业,或者被用于炒房、炒矿、放高利贷等投机炒作。而在艰苦的创业初期,温州许多小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度不高,当前的资金链危机实际上是企业脱离主业、过度投资、过度担保、介入民间借贷极深的集中风险爆发。
网络上流传的一份温州老板跑路名单中,明显分为几种情况。一种是因为欠下巨额高利贷债务,因资金链断裂而选择出走。比如波特曼咖啡老板严勤和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背后均留下了高息的民间借贷债务。
还有一部分是因为企业互保出现问题,比如大华皮革和宝业皮革等企业,由于民间借贷互保而关停,与之情况相似的还有三旗集团老板陈福财,因为企业互保出现了资金链困境。巨邦鞋业老板王和霞和锦潮电器老板戴列竣也因参股经营的担保公司出现问题而跑路。更有甚者,温州个别企业主沾染上赌博恶习,此前江南皮革公司老板黄鹤出逃国外,坊间就传言因其赌博欠下巨额赌资所致。
资产泡沫领域的暴利诱惑,使得由实业起家的温州人开始热衷于投机炒作。高利贷、炒房的回报与实业项目的利润之差,让揣着暴富梦想的小企业主把更多的资金从实体经济抽离,实业空心化、拆东墙补西墙式的窟窿堵塞,早已为小企业资金链危机埋下了伏笔。
在通胀压力不减的形势下,小企业利润面临原材料、人工、运输成本同时上升的挤压。尤其在沿海一带,许多“三来一补”企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仍然处于产业链的低端,缺乏议价能力,上升的成本无法通过提高产品价格来转嫁。温州许多经营困难的鞋企反映,与2008年完全不同的是,现在企业不缺订单,而是有了订单不敢生产,如果贸然涨价又会影响销售。
而且,国际金融危机的洗礼,暴露出沿海一带外向型小企业产品附加值低、缺乏创新能力和核心技术等问题。温州跑路的企业主集中在皮鞋、玩具等不景气的传统制造业,这些产业实际上已经到了转型升级的关口。在技术改造、引进新的生产设备需要更多的资金投入时,“三荒两高”(钱荒、电荒、人荒,高税负、高成本)却让小企业经营雪上加霜。
而小企业一旦无法顺利完成转型,必然会寻求民间借贷途径来融资。据了解,在温州做实业,大部分中小企业的毛利润只有3%~5%,最高不会超过10%。实体项目的利润根本不足以支撑高利贷的逐利诉求,受暴利引诱,小企业主又把融来的资金再用于放高利贷或者投资房产,以归还高额利息。网络式的借贷链条又把小企业、中介机构以及个人拴在一起,一些小企业既是放贷者,又是借款者,风险环环相扣。资金链一旦断裂,就会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应考虑适当为小企业减负
由此可见,当前小企业的经营难题不仅仅反映在融资上,而是成本上升、利润率下降综合因素等带来的整体经营、生存环境的严峻,这才是小企业最难跨越的难关。
然而,在通胀高企、人口老龄化以及资源价格改革的背景下,小企业经营成本增加是一个长期趋势,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坎。当然,市场有一个正常的优胜劣汰机制,脱离主业、缺乏竞争力的企业自然会被淘汰,但要帮助众多的优质小企业走出困境,在为其“增贷”的同时,治本之策莫若“减负”。
许多业界人士认为,为小企业减负归根到底是一个财税问题,今年我国实行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具有调控全局性、灵活性的特点,在解决通货膨胀、短期经济波动等问题上具有优势,而财政政策则在调整经济结构、引导资源在各领域间流动配置上卓有成效。在减轻小企业税负上,在引导资金从大型企业集团、地方融资平台向小企业转移上,财政政策还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10年关于企业外部环境的调查显示,4256家被调查企业中,66.9%的中小企业感觉当前企业的税收负担“很重”或“较重”。这意味着,在各项成本挤压利润空间的同时,税收也成为小微企业经营的一大负担。据了解,现行税制中,中小企业主要享受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两个税种优惠,当前中小型微利企业的所得税率尽管较低,但由于划分标准苛刻,许多中小企业难以享受到优惠。在增值税方面,属于小规模纳税人范畴的中小企业虽然表面看税率只有3%,但由于进项税额不能抵扣,其税负相对一般纳税人实际上还要高。
工信部发布的《“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显示,2010年末,全国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实现税金1.5万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税金总额的54.3%,是2005年的1.9倍,年均增长13.1%。可见,中小企业贡献了我国大部分税收,但相对于大型企业集团的利润率和垄断经营优势,小微企业并没有得到更多的税收优惠实惠,以至于东莞等地有企业老板称,刨去成本,逐项缴纳各项税费,企业就只剩下“刀片利润”,再难承受任何成本增加。
就此,许多业界专家建议,鉴于中小企业在解决就业、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大背景下,除延长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期限外,应对小企业实行结构性减税,给予小企业更多的财税政策支持,从而为众多传统制造业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创造出时间和空间。而利润率的提高,将会吸引更多的小企业回归实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