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小编:相里诗卉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8日
内容导读: 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繁荣,商业银行打破企业行政区划限制开办的异地贷款业务呈现快速、迅猛增加之势。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异地贷款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均衡发展,为异地商业银行拓展业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压缩了当地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为金融业管理带来一定挑战。本文以铜川市为例,对企业异地贷款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繁荣,商业银行打破企业行政区划限制开办的异地贷款业务呈现快速、迅猛增加之势。对欠发达地区而言,异地贷款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均衡发展,为异地商业银行拓展业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同时也压缩了当地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为金融业管理带来一定挑战。本文以铜川市为例,对企业异地贷款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基本情况
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显示,截至2012年12月末,铜川市企业在辖区外金融机构贷款余额高达55.83亿元,涉及贷款、贸易融资、承兑汇票、保理、信用证等多个品种。主要特点,一是从增长趋势看,明显高于当地金融机构;二是从贷款主体看,以西安地区股份制商业银行为主;三是从贷款投向看,主要以本地优势产业为主。
企业异地贷款成因分析
(一)全市经济综合实力增强。近年来、全市围绕资源型城市转型,继续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市、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经济社会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一是地方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连续10年位居全省前列,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二是产业结构转型深入进行。煤炭、水泥、铝业三大主导产业占到工业总产值的82.36%,支撑作用强劲;新兴产业占比提高到7%以上,已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煤电铝水泥互动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已初步形成。
(二)当地金融机构信贷有效供给不足。近年来,全市金融机构信贷增长低位徘徊,信贷增速、存贷比等指标均明显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与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明显不相协调。截至2012年,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仅为99.73亿元,同比增长9.35%,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5.61个和7.51个百分点;存贷比28.42%,分别远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40.24个和32.78个百分点。究其原因,一是历史上,铜川是全省信贷风险高危地区,四大国有商业银上市前历次剥离不良贷款累计达38.25亿元,普遍有惧贷心理。加之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以资金安全和效率为目标,实行集约化管理,商业银行市级分行基本丧失贷款审批权,服务能力进一步弱化。二是铜川主导产业以煤炭、电解铝、水泥为主,又是全省唯一没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地区,国家限制“两高一剩”行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国有商业银行又执行的较为严格,对当地企业影响十分明显。以水泥行业为例,建总行实行名单管理,全市现有的34家水泥企业中,只有声威建材一家进入名单,扶持面十分有限;中总行实行严格的区域集中授信管理,对陕西省水泥行业授信额度仅6.3亿元,这也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经营需要。
(三)股份制商业银行信贷营销战略影响。一是过度的市场竞争压力和内在的利润追求推动股份制银行在西部地区采用立足中心城市,辐射周边的战略。铜川紧邻西安,而西安市又是西北地区金融组织体系最健全的地区,经济金融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异地贷款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应对竞争,寻求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在更大范围内拓展业务,增加利润来源,降低成本的结果。二是经营机制灵活。相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异地股份制商业银行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使一线的信贷调查权与决策权更趋统一,贷款手续更加简捷、办理周期更短。三是企业集团化战略带来的营销便利。随着大型企业集团的组建成立,集团公司加强了对下属企业的财务资金管理,下属企业贷款需经集团公司审批,或由集团公司获得银行统一授信后,分配给其下属企业使用,而集团公司一般设在省会城市,给股份制商业银行贷款营销带来很大便利和优势。
对当地金融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有利因素。一是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动能。目前,铜川市正处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已开工和新开工项目信贷需求旺盛,而当地金融机构受体制和政策影响,供给能力难以满足经济发展要求,异地贷款起到积极的补充作用。二是活跃了区域金融市场,倒逼本地金融机构竞争力的提升。目前,全市金融机构资产结构和业务结构相对单一,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偏弱,竞争力不强。而异地金融机构在拓展业务过程中,带来了许多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新的融资产品,值得本地银行学习与吸收,促使其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改善信贷服务水平,提升竞争力。
(二)不利因素。一是贷款高度重叠,对当地金融机构信贷投入挤出效应明显。从异地贷款企业看,主要集中在铜川的煤炭、水泥、电解铝及电力等传统主导产业上,这与当地金融机构贷款投向高度重叠,压缩了其市场份额。如铜川华能电厂是当地和异地金融机构竞相营销的对象,2012年异地贷款5亿元,全部用于置换当地国有商业银行贷款。二是异地贷款稳定性差,且贷后管理相对难度较大。据调查,异地贷款多以一年期内短期放贷为主,注重的是自身的短期盈利目标,而缺少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长远考虑,贷款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加之受地域、时间的限制,往往对企业整体营运、财务和信誉状况了解相对本地机构更少,贷后管理难度相对偏大。三是造成当地金融统计指标失真,金融管理难度增大。银行机构异地授信改变了以往金融统计对区域内银行信贷投放总量等于当地企业信贷获得量的基本判断,从而影响了金融统计评估银行信贷与区域经济发展协同度的准确性。当前,银行机构既可以向本地企业单位放贷,又能把贷款发放给外地企业,而区域内的企业单位同样可从本地或外地银行机构获得贷款。如果人民银行统计部门按照传统思维,简单地把区域内银行机构发放贷款量作为当地企业贷款获得量去推算贷款贡献度,必然会对经济金融运行态势做出不准确的判断,就不能为决策者提供准确、全面、客观的分析参考。
相关建议
(一)对当地国有商业银行实行差别化信贷政策。当地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应对异地贷款冲击,寻求差别化信贷政策支持,拓展生存空间和市场份额。2009年以来,国务院先后正式发布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给予了铜川主要发展能源、建材、农副产品加工业和建设区域建材中心等发展定位。对此,国有商业银行在执行全行统一信贷政策的前提下,应统筹考虑国家经济区域布局和规划、当地资源禀赋、区位优势、风险管理能力、产业集群特征和金融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因地制宜选择行业、客户、产品发展重点,按照“环保优先、扶优限劣、结构调整”以及稳步发展绿色信贷的政策取向,对具备比较优势的铜川煤炭、电解铝、水泥等区域特色行业和重点骨干企业给予差别化政策,以支持铜川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为方向,以高效、清洁和提高产品附加值为重点,着力打造煤电铝水泥循环经济产业链。
(二)建立有效监测和信息共享机制。一是政府金融办、人民银行、银监局等部门要协同防范和化解异地信贷的各种风险,加大对异地贷款的关注度,消除异地贷款增长过快和结构不合理所带来的风险隐患,保证信贷市场的公平有序竞争。二是完善人民银行统计监测系统。应加强对异地贷款业务的监测统计,准确反映异地融资的发生额和余额,准确反映异地融资的变动量与变动方向,并及时予以披露,为领导提供正确的决策信息。三是充分利用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征信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系统,适时向本地金融机构反馈涉及异地贷款客户的贷款情况,帮助金融机构更全面掌握授信企业的异地信贷现状,加强对异地贷款的业务管理,降低异地贷款的风险。
(三)强化异地贷款管理。金融机构应建立地区、行业的持续风险评估、筛选体系,全面收集信息,锁定营销重点和方向。应建立较本地业务更为严格、更为细致的异地企业调查办法和贷后管理制度。按照总量控制、均衡有度的原则,合理调整异地信贷结构,建立涵盖贷前担保调查、资金使用控制、财务监测和实地调查等四个方面的异地贷款风险控制办法,减少信贷资金投入的盲目性,有效防范区域性风险和行业性风险。
多家银行官方授权申请渠道不泄密、审核快、服务全!欢迎访问我爱卡网信用卡在线快速申请通道: //cc.51cred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