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小编:相里诗卉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10日
内容导读: 日前,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银监会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用以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通知》中虽未涉及平台贷款内容,但作为地方融资的主要渠道,平台贷款及其潜在风险仍需引起关注并进一步防范。
日前,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银监会四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制止地方政府违法违规融资行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用以进一步规范地方政府融资行为。《通知》中虽未涉及平台贷款内容,但作为地方融资的主要渠道,平台贷款及其潜在风险仍需引起关注并进一步防范。
平台贷款风险的“未如期爆发”,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根据审计署2012年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到期的地方政府债务达到1.84万亿元。在经济下行和房地产调控等背景下,曾有部分研究机构认为,2012年平台贷款风险爆发的可能性很大。去年早些时候,德勤中国在《2012年中国银行(2.95,0.02,0.68%)业十大趋势与展望》报告中便预测,2011年至2013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将迎来到期高峰,银行不良贷款将有所上升。虽然,目前看过去一年平台贷款没有出现大规模坏账情况,在政府和相关监管机构的管理和积极引导下,部分地区平台贷款不良率甚至还呈下降趋势,贷款质量总体尚好。不过,川高速、云投集团、湘高速等地方融资平台相继出现的信用风险问题,还是将平台贷款风险问题推向风口浪尖。
考虑到为推动城镇化进程,地方政府很有可能在2013年继续加大对保障房、水利、环境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力度,地方融资规模势必进一步扩大。四部委《通知》明确规定,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各级政府及所属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不得以委托单位建设并承担逐年回购(BT)责任等方式举借政府性债务,对于平台融资方式的清理,一方面可降低平台风险发生的可能;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正规融资渠道,例如平台贷款压力的增加。
记者了解到,为落实中央有关精神,虽然金融机构通过推出平台贷款的退出管理、追加抵、质押物等方式,严控平台贷款规模,防控平台贷款风险,但对保障性住房等公益项目的建设却在加大力度抓紧放贷,全力支持。以天津为例,从2010年到2011年末,地方平台新增贷款投放迅速回落。与此同时,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平台贷款却逐年大幅增加,2010年和2011年的同比增速分别为114.8%和113.2%。保障性住房作为平台贷款的主要投向领域,对其贷款投放的快速增长,也会带动平台贷款规模的扩大,这或将增加平台风险传导的可能性。
如何避免平台风险向金融机构传导?
首先,金融机构应支持在建续建项目,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及时提示风险、协调化解风险,加强与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沟通,关注地方政府对平台公司清理规范进程。
其次,提高担保水平,确保还款来源。部分金融机构表示,平台公司多带有浓厚的政府背景,对其贷款用途的监督存在一定难度。另外,平台公司进行的银行贷款,实质上是以地方政府的信用为担保的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如违约追讨困难。因此,从担保方式上来看,应进一步减少信用担保、政府承诺担保贷款,提高抵押、质押贷款,确保还款来源有保证。
再次,禁止用信贷资金支持不符合要求的新平台和新项目,对于到期的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本息,不得展期和贷新还旧。平台公司所投项目多是规模较大的基建项目,有专家表示,这些项目要5~10年才能产生现金流和收益,而相当一部分平台贷款债务期限为3~5年,期限错配,自然就容易出现违约。如果部分金融机构为避免不良对到期平台贷款进行展期或贷新还旧,将不利于相关部门对于平台风险的及时掌握,也不利于金融机构对平台风险的防控。
最后,金融机构应密切关注影子银行对平台融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去年影子银行业务发展迅速,理财产品和信托产品的发行量突破历史纪录。有关数据显示,今年信托产品有3.2万亿元面临到期。可以预见到的是,如监管机构加强监管,会导致这部分产品融资额的大幅下降,带来私人融资条件的紧缩;另外,如果出现违约事件,势必导致市场为规避风险而自发收缩对这些渠道的资金支持。通过影子银行渠道进行融资的平台公司面临资金压力,甚至存在资金链条断裂的风险。四部委《通知》明确要求,符合条件的融资平台公司因承担公共租赁住房、公路等公益性项目建设,举借需要财政性资金偿还的债务,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不得向非金融机构和个人借款,不得通过金融机构中的财务公司、信托公司、基金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保险公司等直接或间接融资。这项要求的提出也有助于避免形成风险传导链条,尽量避免影子银行风险与平台风险的叠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