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小编:马明月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30日
内容导读: 作为一项风险控制的工具,联保模式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联保制”从2009年开始流行,针对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担保不足的缺陷,这种“抱团取暖”的业务模式和企业抵质押不足形成了高度互补,解决了很大一部分企业的融资难题。
繁华散尽,光环褪去。曾经被誉为重要金融创新的联保模式如今却沦为部分地区风险积聚的“暴风眼”。
客观地说,作为一项风险控制的工具,联保模式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联保制”从2009年开始流行,针对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担保不足的缺陷,这种“抱团取暖”的业务模式和企业抵质押不足形成了高度互补,解决了很大一部分企业的融资难题。
钢贸、煤炭等行业都曾受益于联保贷款而风光一时。在经济景气时期,银行发放企业联保贷款,银行和企业各取所需,高收益、低成本,可谓皆大欢喜。然而,当经济高速增长的大潮开始回落后,被掩盖的风险逐渐暴露,银行不良贷款数额陡增,其中尤以联保贷款损失最为惨重,特别是在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并有向其他地区蔓延的趋势。
实际上,冷静回顾联保贷款的风险积累过程,不难发现,在被掩盖的风险背后,银行自身的管理漏洞值得反思。
首先,过度追求利润不可取。近几年,随着商业银行竞争压力加大,部分银行一味地强调效益,而忽视了对风险的考量。以钢贸业务为例,钢贸企业可以满足银行信贷业务、中间业务以及存款等业务的要求,这样的客户对于银行的吸引力不言而喻。
由此也造成了部分银行的信贷投放在某些区域和行业过度集中,而部分银行对分支机构的信贷业务并没有行之有效的办法来进行管理。在上海钢贸风险处置中,监管部门就曾表示,多数银行没有制定相关制度对行业集中度作出明确规定,没有设定科学有效的集中度指标对行业信贷结构进行精细化管理,更没有适时采取压力测试等手段对行业集中度是否处于合理区间进行评判。
在经济上行期,这些隐患都被掩盖,而在经济下行期,一个行业风险点的暴露就会拖累一家银行整体的资产质量。
其次,考核机制不科学,带来负面激励效应。一些银行信贷业务缺乏规划,存在短期性,重规模,对分支机构不断加码绩效考核指标。迫于考核的压力,银行为了追求当期业务指标的完成,需要尽快将手中的信贷余额放出去,把风险控制和资产质量放在其次。于是,各种信贷制度不断被突破,只是形式上的合规就可以放贷;不少信贷员对于企业的虚假流水单也视而不见。
再次,风险防控和识别能力不足。近年来金融创新发展迅猛,然而一些银行的风险防控理念和手段仍较“传统”,识别多层复杂风险的能力较弱。从联保贷款的一些风险案例来看,部分银行的风险识别和防控过于依赖第三方担保,有意无意地忽略贷前审查,有很多参与联保的企业,之前根本就互不认识,部分联保企业甚至是被银行动员加入的。
此外,一些银行对贷款资金的后续流向也缺少监管,一些企业的资金并未用来生产,而是投向房地产、期货、股票、民间借贷等高风险领域,银行事先并未采取防范措施,而现实中因企业投机资金出现问题而导致风险爆发的案例比比皆是。
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银行风险防控主要靠担保,甚至把担保当成判断风险和融资决策的主要依据,不仅接受担保公司担保,还接受企业互保联保等无实际意义的担保,从而使实际风险管理被形式上的合规操作所替代。
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当前,联保贷款风险依然是区域性、行业性的问题,银行应该正视“潮水”退去之后暴露的风险点,强化风险意识,完善风控,确保信贷资产质量,严防系统性金融风险。
就联保贷款而言,实际上联保贷款的推广应用有效地解决了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在全国乃至国外,不乏联保成功的案例。完善这种模式,就需要银行强化对企业关联信息的监管,对授信平台、联保体进行更加全面严格的把关,包括联保体整体和成员的准入,核定相应的授信金额,并建立完备的风险预警机制以及风险补偿机制。
当然,从更大的视角来看,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改革势在必行。作为经营风险的金融机构,银行风险管理理念、模式、机制、手段都要跟上金融市场的发展变化。要建立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风险策略。同时,对各种风险的专业化管理要上升到风险整体管理,实现专业化和一体化管理,实行全口径、全覆盖的风险管理。此外,还需要升级风险管理手段和方法,强化多信息的校验分析,解决调查、审查、贷后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我爱卡(www.51credit.com)是,银行授权信用卡申请合作网站,安全、便捷、高效!申请信用卡请访问我爱卡网在线申请通道://cc.51cred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