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小编:相里诗卉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13日
内容导读: 我国三农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一直以来都受到高度重视,为了有效的缓解三农问题,使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各地方政府都在创新政策促进三农发展,加大贷款力度是关键。对此,吉林省推出“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成效显著。
我国三农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一直以来都受到高度重视,为了有效的缓解三农问题,使中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各地方政府都在创新政策促进三农发展,加大贷款力度是关键。对此,吉林省推出“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成效显著。
“土地收益保证贷款”
一直以来,农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困扰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囿于现行的《物权法》和《土地承包法》,农民承包的土地不能用于抵押从银行贷款,从而使得农村融资手段单一匮乏,导致农村贷款利率畸高和农村高利贷现象盛行。
据吉林省金融办的抽样调研,吉林省农村金融满足率不到40%,金融机构的贷款年利率平均在12%,高利贷的利率达到20%以上。
“高速公路在建设时,可以利用未来的收益权来融资。农民承包的土地同样具有收益权,为什么就不能用来从银行贷款呢?”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有着央行货币政策多年工作经验的省金融办主任高材林发出这样的疑问。
如今,在吉林省,一个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省委书记、省长直接指导,相关部门联合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的,名为“土地收益保证贷款”的融资模式正在试点。
利用这种模式,农民可以将自己手中承包的三分之二土地的未来一定期限的收益承包权转让给政府成立的公益性平台公司,再由这个平台公司为农民从金融机构贷款提供保证。根据初步测算,模式推行后每年可为吉林省农民初步增加信贷投放200亿元,带来约75亿元的收入,农民户均年增收近2000元。
记者通过采访了解到,土地收益保证贷款试点,解决的不仅是农民贷款难、贷款贵的现实问题,吉林省还希冀以此破题农村金融融资困局及解决其带来的城乡金融二元结构顽疾,探寻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道,更好地统筹城乡发展,进而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地方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