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小编:相里诗卉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8日
内容导读: 近日,记者针对金融形势像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负责人采访,“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经济周期波动和人民币国际化,将迫使商业银行转型。”其表示,“尤其是前两项,成为商业银行最为急迫的挑战,也将迫使商业银行面对目标客户下沉、收入多元化等转型压力。”
近日,记者针对金融形势像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负责人采访,“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经济周期波动和人民币国际化,将迫使商业银行转型。”其表示,“尤其是前两项,成为商业银行最为急迫的挑战,也将迫使商业银行面对目标客户下沉、收入多元化等转型压力。”
也有银行高层分析,经济周期波动将影响银行信贷结构,尤其是经济下行周期,银行资产质量难免下滑,而信贷资源配置也更青睐非周期性行业。
目标客户下沉
“商业银行最急迫的挑战,一个是金融脱媒,另一个是利率市场化,银行必须转型。”浦发银行副行长刘信义此前在三季报业绩发布会上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以往大家觉得战略转型就是做大个人业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这个想法不完全对。”
刘信义认为,金融脱媒和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影响就是目标客户下沉、收入多元化。“在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的影响下,大客户的议价能力较强,过去注重于服务大中型企业客户,而现在必须逐步加大对中小企业客户的服务力度。”
以浦发银行为例,2010年,浦发银行中小微企业业务量的占比约为10%。经过这两年的发展和调整,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该业务量占比已达15%。“我们的目标,是在未来两三年内将这一占比提高至20%,”刘信义说道。
“收入多元化,包括商业银行自身收入要多,实现综合化、国际化。”刘信义介绍道,“银行必须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扩展到大力发展轻资本业务,发展中间业务。”
“商业银行提高中间业务收入,以往个人业务主要靠存款拉动贷款,现在要靠理财产品赚取手续费拉动,不消耗资本。”刘信义进一步解释道,“国际化要求银行跨到国际去实现收入。”
“综合化则要求除银行业本身外,可以在其他领域赚取收入,比如金融租赁、信托,”刘信义表示,浦发硅谷银行已经开业,目前只能做外汇业务,未来将与浦发展开业务合作以开拓更多业务。
同时,刘信义指出,浦发银行还将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
“一些央企现在已变成零贷款,发行中期票据的一些企业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已变为1:1。”刘信义表示,市场变化迫使该行发展投行业务,对接直接融资大市场。
经济波动影响信贷
“在宏观经济景气周期,流动性充足,信贷资金需求旺盛,银行信贷易过度投放,短期内问题不易显现。”一股份制银行行长说道,“但当宏观经济进入下行周期时,流动性不足的矛盾逐渐显现,低水平项目信贷风险不断暴露,信贷不良率上升。”
该行长指出,当前,国内正处于这个阶段,由于银行对经济走势悲观,惜贷心理抬头,逐渐收缩信贷投放规模,使部分经营健康企业的合理融资出现困难,正常经营受到影响,致使银行不良率进一步攀升。
上述人士认为,一旦经济陷入周期性波动,银行信贷结构也会随之变化。在经济下行期,非周期性行业的业绩受经济影响相对较小,此类行业在信贷结构中比例上升。
同时,银行也会更青睐发放短期贷款。“银行认为企业前景难料,短期流动资金贷款或办理能控制物资流、现金流的贸易融资产品,便于银行风控。”
“经济进入下行周期,银行资产质量不可避免出现下滑。”该银行行长说道,“在经济高涨时,银行喜欢对周期性行业和中小企业贷款,占比高、期限长。”
“但这是一把双刃剑,一旦经济进入下行周期,周期性行业受经济下行影响更大,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弱,企业经营下滑、不能按照项目评估时产生预期现金流的可能性加大,以上因素均使得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资产质量也会下降。”上述人士说道。
人民币国际化机遇与挑战并存
“最优先考虑的当属清算渠道优势。中资银行的网点优势,是外资银行无法比拟的。”当谈到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与挑战时,一位银行分析人士做出如上表示。
该人士认为,一旦获得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的地位,不仅意味着大量资金沉淀和中间业务收入,还能够以清算产品带动贸易融资、出口信贷、金融机构融资、外汇衍生工具、客户理财乃至发行债券、股票承销等投资银行一系列产品链的发展。
“其次,机遇是客户优势。客户对银行产品和服务的接受度和忠诚度是银行最宝贵的财富,因此客户资源是各家银行竞争的重点。”上述分析人士说道,“目前,国内支柱业务跨境贸易结算大部分为进口贸易结算,以处理人民币支付为主,中资银行拥有客户资源优势。”
不过,人民币国际化也有挑战。“不同金融机构的专业化优势,使得离岸人民币产品存在差异。”该银行分析人士指出,“理论上,各家银行面临的政策性约束是完全一致的,但随着产品的专业技术化竞争不断加剧,掌握专业化优势往往可以把握先机。”
“此外,风险管理也是挑战之一。”该分析人士指出,“与国内市场相比,国际市场金融自由化程度更高,复杂程度更高,市场竞争更激烈,其中蕴藏的风险也更大,尤其是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和操作风险。”
“成立时间短是大多数中资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暂时无法克服的软肋,它们对境外交易对手和客户的信用状况了解有限,而这种信息的不对称极易给银行带来信用风险,进而造成巨额损失。”该分析人士说道。
“流动性风险也必须考虑。即使在人民币接受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当地也往往缺少人民币清算体系,无法形成大规模的存款沉淀,银行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该分析人士进一步指出。
“由于人民币暂不能实现自由兑换,如果境外子公司和分支机构出现人民币资金缺口,境内母公司或总部也无法及时调拨头寸给海外机构,海外机构只有依靠清算行融资和当地市场同业拆借弥补资金缺口,但规模毕竟有限。”上述分析人士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