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小编:相里诗卉 发布时间:2012年09月07日
内容导读: 近日,16家上市银行公布了半年报,焦点都锁定了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普遍上升的问题。问题的出现是近几年少见的,16家上市银行中,有14家不良贷款余额上升,7家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率出现双升。
近日,16家上市银行公布了半年报,焦点都锁定了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普遍上升的问题。问题的出现是近几年少见的,16家上市银行中,有14家不良贷款余额上升,7家不良贷款余额与不良贷款率出现双升。
银行拿什么吸收坏账,将是一个难题。以目前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拨备率,应对不良贷款上升不会有太大问题,但是目前整体经济下行与利率市场化导致银行业利润锐减。我们需要一种不同于1997年金融危机时的解决思路。在“三化”(利率市场化、汇率自由化、人民币国际化)之中,尤其应优先考虑的,是汇率的市场化。
其实坏账率并不是越低越好。风险-收益对等是金融市场的基本原理,如果不承担一定的风险,也就不会有任何收益;如想获得更高收益,就必然要承担更多风险。所以,一个具有投资价值的稳健的商业银行,其核心就是要选择一个合适的风险容忍度,在风险和收益之间求得平衡。
按照笔者的理解,目前大家对银行坏账的担忧,其实并非局限于眼下,而更多是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动态变化的担忧。未来银行的盈利能力会减弱,除当前整体经济下行的因素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开始提速。别看今年两次降息对银行上半年的利润似乎没有太大影响,但到下半年和明年,后果就会显现出来。
一旦银行利润陡降,且眼下的经济疲弱状况反复持续几年,如坏账率继续攀升利润却在下降,银行拿什么吸收坏账,将会是一个大问题。我们应如何避免这种情况最终出现呢?
现在饱受诟病的利率保护机制是2003年前后建立的。那时,因1997年“亚洲金融[2.90 1.75%]危机”之后,我国出现了长达6年的通货紧缩。为能使中国经济摆脱通缩,解决大量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我国进行了长达6年的投资扩张刺激。逻辑很清楚:宏观经济长期低迷,企业普遍不景气造成了坏账的持续增加,为了使银行有能力吸收坏账,建立了利差保护机制。过去的成功之因,恰为当下所诟病之源。
1997年中国经济的困境,主要因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高估(不是指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今天又走到了似曾相识的路口,眼下人民币实际汇率已偏高,目前我国出口增速也已降到了十年来的最低增速(剔除2009年),与2001年的情况类似。实际有效汇率的持续高估,直接导致我国经济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被严重的通缩阴影所笼罩,经济长年累月无法走出困境,也导致银行不良贷款剧烈增加。
我们不禁要问:如没有宏观经济长期低迷坏账累积,是否还需要利差保护机制?答案很清楚:根本不需要!所以,问题的关键,是必须要避免企业陷入长期不景气而无法自拔。
为避免将来再出现大量坏账无法吸收,同时还要推动利率市场化,首先要有避免坏账生成的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让汇率更灵活,根除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出现偏高的生成机制。在此基础上,再来推利率市场化才没有问题。
为保证我国在“十二五”期间金融改革过程中,经济金融始终保持平稳,就必须注意金融市场化的改革次序。在“三化”之中,尤其应当优先考虑汇率的市场化。1980年代以来,全球新兴经济体发生的危机,无论本质原因是什么,其导火索几乎全是汇率的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