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小编:相里诗卉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8日
内容导读: 农户联保贷款的推出,是试图通过农民之间的相互监督,降低金融机构的信息成本,并通过联保体内部的正向激励机制防范道德风险,从而解决制约农村金融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信贷的增长。但是,农户联保贷款业务在正式推出后,经历了短暂迅速发展,暴露出大量的风险,近年来业务量也逐年萎缩。作为一个“新”的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农户联保贷款的初衷并未很好地实现。
农户联保贷款的推出,是试图通过农民之间的相互监督,降低金融机构的信息成本,并通过联保体内部的正向激励机制防范道德风险,从而解决制约农村金融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促进信贷的增长。但是,农户联保贷款业务在正式推出后,经历了短暂迅速发展,暴露出大量的风险,近年来业务量也逐年萎缩。作为一个“新”的金融产品和业务模式,农户联保贷款的初衷并未很好地实现。
农户联保贷款高风险和业务萎缩的原因
虽然产业相同、自愿组合、技术互助、贷款互保等原则组建农户信用联合体并申请贷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金融机构的信息监督成本,提高了贷款人的信用等级,但农户联保贷款仍积聚了大量的风险,业务持续萎缩,而这主要是由于社会经济形势变化、产品设计、政策支持及金融机构管理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现代农村信贷环境发生变化,农户联保贷款失去生存“土壤”
一是农户联保贷款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现代农业打破了传统的模式,自给自足的“庭院经济”逐渐向反季节、长周期发展,并且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立体式、效益型的种养大户越来越多,集约化、专业化、科技化、企业化的大农业格局对贷款授信、期限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联保解决农户大额贷款难的设计初衷已经很难实现。二是与其他新型农村金融产品相比,农户联保贷款竞争力不足。三是农户联保贷款受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冲击较大。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出现空心村现象,农户相互监督的社会条件逐步解体。各个领域以及身边的不诚信现象对农民产生了消极影响,农民的诚信意识下降,熟人社会逐渐演变成互相袒护,集体逃债,加大了联保贷款的清收难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信贷员发放农户联保贷款的积极性。
(二)联保贷款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在发展的道路上遭遇“梗阻”
一是联保小组成员存款账户资金缴纳难。根据银监会《指引》第五条规定,具备开立存款账户条件的借款人才可自愿组成联保小组。由于该《指引》没有存款账户的具体额度限定,农村信用社一般执行人民银行《指导意见》第四条“借款人在得到贷款前,应在信用社存入不低于借款额5%的活期存款”的规定,无形中增加了农民的融资成本。二是联保贷款风险控制难。一般来说,联保小组成员通常是同一村庄的农户,相互之间经营产业相同或相近,一旦出现产品价格波动或遭遇自然灾害,联保小组成员会一起蒙受损失,影响农户联保贷款的正常运行。并且联保贷款为互保贷款,一旦出现不良清收的难度大,极易引发一连串的不良反应。三是联保小组构建难。银监会《指引》第六条规定“联保小组一般不少于5户”,实际情况是农户普遍存在联强不联弱、联亲不联疏的心理,而弱弱联合又会增加贷款风险,因此在同一信用社服务区域内很难找出符合条件、自愿组合的5户农户。为了完成任务,就会出现“拉郎配”或一人有贷款需求,动员亲友包装组建的不正常现象。
(三)国家相关配套措施不足,联保贷款持续发展缺乏“保障”
首先,国家政策支持不够细化。中国银监会自2005年以来,先后下发《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指导意见》等10余项政策文件,分别从授信、统计制度、服务机构等各个方面支持小企业信贷业务,相比较,农户联保贷款的政策支持没有如此细化。其次,国家政策支持不够全面。因为缺少相关操作意见的支撑,没有实际推行,国家在税收、费用补贴以及风险补偿等方面的支持还有待加强。此外,某些地方政府行为时有偏颇,个别领导好大喜功,脱离“庭院经济”兴建高档小区,背离“因地制宜”原则大上快上项目,对农户联保贷款的健康发展造成了伤害。
对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的启示
若想保持一项业务的生命力,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农民自愿”、“农民受益”等基本原则。对于今后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笔者有几点启示:
(一)立足本地实际,科学谋划创新项目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需要根据农村经济的特点,结合本地资源优势,打造特色品牌,为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从辽宁北票市农户联保贷款的发展经历看,脱离“因地制宜”原则,错误选择项目;偏离“庭院经济”模式,盲目扩建小区等与当地实际脱轨的一些决策与做法,成为该项目失败的主因。因此,开展一项新的金融产品,必须做到科学谋划,循序渐进。以农户联保贷款为例,监管部门应尽快修改《指引》,从贷款对象、授信管理、存款账户、成员户数、结息方式等方面进行完善和补充;各省、市部门应进一步细化,制定与本地实际相符、更具操作性的实施细则。鉴于目前的农村形势,开展金融产品创新,还必须引入人民银行征信机制,对借款主体进行信用评价,根据具体信用等级授信并发放贷款,这样既解决了广大农村客户缺乏贷款抵押物的问题,又有利于改善农村地区的整体信用环境。
(二)遵循自愿原则,真正让农民得实惠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同时农业又是一项弱质产业,具有分散性、脆弱性、周期性等特征。农民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差,一旦经受损失就会影响生产、生活。同时,强扭的瓜不甜,误导、强制农户参加的创新项目,只能“昙花一现”。以北票市农户联保贷款为例,“支农工程”演变为“政绩工程”,部分项目出现坑农、害农现象,失去民心也是该项目失败的重要原因。因此,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保护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失,“农民自愿”、“农民受益”才是一项创新产品的生命源泉。
(三)加大政策支持,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牵涉部门广,涉及环节多,国家政策的支持、地方政府的指导和相关部门的配合至关重要。为吸取农户联保贷款萎缩的教训,不断提升农村金融创新产品的生命力,扩大支农效果,必须尽快落实政策扶持机制。一是探索建立涉农贷款的风险补偿机制,由地方政府牵头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对因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涉农贷款损失进行补偿。同时涉农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各种拨备资金的提取力度,努力通过良性的体内循环消化涉农贷款的损失。二是建立涉农贷款保险制度,国家应尽快设立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政策性保险机构,为涉农贷款提供互助性的保险保障,切实增强农业和农户的风险承受能力,为农户和银行解决后顾之忧。
(四)完善激励机制,提高机构创新能力
金融创新的本质,是通过对风险的重新配置,实现多样化金融需求的满足与金融机构目标受益之间的有效平衡。由此可见,金融创新可以促进金融资源的再分配,有利于金融机构抢占市场先机、优化信贷结构。但从近几年的创新实践来看,农村金融机构开展创新的能力和动力明显不足,导致人民银行在推动农村金融产品创新过程中常常面临着金融机构不积极、不响应、不配合的尴尬局面。金融机构的作为,直接关系着创新产品的生命力。因此,人民银行要综合运行“两管理、两综合”、差别化的金融服务等手段,提高金融机构配合人民银行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积极争取配套资金,对金融机构推广某项金融创新产品实施考核奖励,以提高金融机构的内在动力。
多家银行官方授权申请渠道不泄密、审核快、服务全!欢迎访问我爱卡网信用卡在线快速申请通道: //cc.51cred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