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小编:相里诗卉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6日
内容导读: 财务公司是企业集团实施资金管理和金融资源配置的工具,这一特性,是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根本;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牌照,则是区别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部门的所在。“内部银行”,就是“持有金融牌照的内部财务管理部门”。
财务公司是企业集团实施资金管理和金融资源配置的工具,这一特性,是区别于其他金融机构的根本;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牌照,则是区别于企业集团财务管理部门的所在。“内部银行”,就是“持有金融牌照的内部财务管理部门”。
长远来看,随着国内金融领域向外资和民营资本放开,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必然愈加激烈,市场开发渗透和业务精细化、定制化程度将会显著增强,完全有能力为各种体量的企业量身打造金融服务。财务公司在体制机制、信息建设、风险管理、业务资质和发展环境等诸多方面均无法与商业银行相比拟。发达国家的企业集团无一设有财务公司,集团总部财务部门在外部商业银行的配合下,能够良好的完成财务管理目标。财务公司若不开辟“蓝海”,仅依靠股权关系的“亲情牌”和保护商业秘密的“政治牌”,必将陷入“红海”之中。
回到现实情况。财务公司通过“吃利差”,降低了成员企业的利润。当企业集团“保增长、保效益”压力加大时,成员企业通常会背负较大的利润指标,财务公司也不得不“重利润、轻服务”、“重规模、轻质量”。财务公司必须放慢脚步,重新审视自身。集团总部能做的、外部金融机构做得更好的,均不是财务公司安身立命的基础。只有免费的、金融化的财务管理内容,才是财务公司生存的空间与核心竞争力,这就是“免费服务”。“免费信贷”,并不真的以零成本提供贷款,更不是放弃价格手段对资源的配置。所谓“免费”,是指财务公司主动让利、返利,不再以谋求利润为动机开展内部信贷业务,而是做好企业集团金融资源配置的工具,根据财务公司自身的资金成本和客户的信用特征确定贷款利率。此时,财务公司信贷业务的净利差接近于零,账面利润等于对成员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成本,实际利润为零。
“免费信贷业务”牵一发而动全身,撬动了财务公司从“利润中心”到“服务中心”的转型,是财务公司的二次革命。这一革命,对成员企业、企业集团乃至商业银行、监管机构等财务公司的利益相关者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原有业务模式下,财务公司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给定的基准利率,综合其他因素,下浮一定比率贷款给成员企业。此时,在贷款价格的限制下,成员企业的贷款需求受到抑制,较难产生过度贷款意愿。当贷款利率“紧箍咒”打开,有可能造成两个方面的不良后果:一是成员企业产生过度贷款冲动,甚至产生“不用白不用”的心态,造成企业集团整体资金风险的增加和资金利用效率的降低,恶化企业集团内部财务秩序;二是企业集团为限制过度贷款,有可能采取贷款规模、计划管制的老路,增加管理成本,降低管理效率。
然而,这一问题若处理得当,完全可以规避成员企业的过度贷款需求。所谓“技术处理”,包括财务公司严格执行银监会“三个办法、一个指引”,以及企业集团增加对成员企业“资金利用效率”指标的考核。财务公司给成员企业一定额度以上的贷款,并不一次性打入成员企业账户,而是根据成员企业的指令,代理支付。严格来说,财务公司“免费信贷业务”应该称为“有管控的免费信贷业务”。
“免费信贷”将使原本具有极强创利能力的财务公司突然之间不再那么挣钱了,仅有的利润来自于货币市场操作和证券市场投资,以及财务顾问、债券承销等投资银行业务和委托贷款、委托投资等中间业务。然而,货币市场业务收益空间有限且规模受限因素较多,投行业务和中间业务手续费率多为象征性收费甚至免费,所能带来的利润将是杯水车薪。投资业务虽然有可能带来丰厚回报,但这一业务并不依赖于财务公司的资质,不仅投资规模受到银监会的严格限制,且有可能被其他机构所取代,并非长久之计。由此可见,实现“免费信贷业务”之后,财务公司将成为以服务为主、盈利为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追求的是对成员企业结算、融资等需求的保障程度,不讲利润、讲服务。然而,这也对财务公司自身的资产负债管理和信用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更大要求。
成员企业和企业集团是这一改革的最大受益者。财务公司信贷业务减少的利润直接切分给了成员企业,为成员企业的报表增添了几分靓丽色彩。企业集团反而因财务公司利息收入的减少而节约数量可观的税费,总利润不降反升。财务公司的这一转型,客观上与商业银行区别开来,成为真正的完全服务于企业集团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在初期会受到一定的冲击,贷款利率有可能会倒逼下调。然而,财务公司的本意是实现自身转型,无意与商业银行大打价格战;即使没有财务公司的“免费信贷业务”,在金融市场不断开放的背景下,商业银行针对部分客户下调贷款利率也是不可阻挡的趋势。财务公司从“利润中心”转为“服务中心”,降低了对规模的追求、提升了对风险管理的要求。这与监管机构多年来的一贯主张高度吻合,不会对现有监管体系造成负面影响。
随着人民银行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财务公司实现职能回归和业务转型的最佳时机。财务公司当务之急是紧盯市场发展动态,做好新的贷款定价体系研究,特别是确定合理的信用风险溢价、资产负债匹配成本。在此基础上,财务公司可适度前瞻性的研究应用信用风险缓释合约和信用风险缓释凭证等信用风险管理工具,减少财务公司所承担的信用风险、降低管理成本;同时考虑开展买方信贷等业务,促进集团的产品销售,并起到管控集团成员企业应收账款、盘活营运资金的效果。
企业集团只有用好绩效考核这一“指挥棒”,才能确保财务公司有内生的动力为降低成员企业的融资成本而“废寝忘食”。企业集团应当放松对财务公司利润考核的比重,转而增加“服务保障度”等非财务绩效类考核指标。例如,可以从结算、资金集中、外部融资、内部信贷与其他服务等多个方面考核服务保障度,这就需要在已有的基础上,设定各类具体指标公式和标准。
财务公司的主动、合法合规转型,客观上避开了和商业银行的趋同式发展,带头为实体产业让利,支持促进实体产业发展。监管机构应当对此给予鼓励和支持。一是打造区别于商业银行的基准贷款利率曲线。未来,Shibor极有可能成为新的商业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然而,财务公司本质与商业银行不同,贷款基准利率应当坚持以自身资金成本为基准,以管理成本为调节项,与Shibor联系但并非完全趋同。监管机构和审计机构要避免以一个标尺衡量两类机构。二是进一步降低财务公司存款准备金率。老话题,新问题。商业银行与财务公司的存款准备金本质上存在极大的不同,两者的升升降降的意义也截然不同。面对商业银行,应当考虑收多少;面对纯内部的财务公司,则应当少收甚至免收。如果财务公司存款准备金政策难以一步到位,可以借鉴税收政策,采用先收后返、即收即退等方法,对符合特定条件的财务公司实现存款准备金有加有减、有进有出。三是坚持主体监管,择机打破业务禁区。坚持财务公司主体业务限制在企业集团内部不变,将财务公司重新定位为“企业集团内部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由财务公司代理或办理企业集团的内部金融业务。值得注意的是,给予财务公司业务权限,不必然代表财务公司会开展该项业务。这取决于企业集团自身的业务需求,以及对财务公司和外部金融机构成本收益的综合考量。四是对符合条件的财务公司放开债券发行、外汇交易、证券承销等业务领域。五是放松委托贷款规模限制。财务公司委托贷款是企业集团为减少财务公司存款准备金不得不采用的方式。委托贷款不意味着财务公司被边缘化甚至是风险的增加。基金公司几乎全部资金均为表外资产,事实证明,只要监管制度设计和执行有效,表外资产也能够得到良好的风险控制。真正要关心的,是财务公司究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实现什么样的效果。从这个角度来讲,“资金集中度”改为“资金控制度”或“资金管理度”,似乎更好。
多家银行官方授权申请渠道不泄密、审核快、服务全!欢迎访问我爱卡网信用卡在线快速申请通道: //cc.51cred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