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小编:相里诗卉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06日
内容导读: 农行执行基准利率、财政全程全额贴息、政策性担保公司全程全额担保——“双联”惠农贷款——中国农业银行这项在甘南藏区初获成功的金融创新,因为有针对性地破解了贫困农牧民“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一直以来商业银行“嫌贫爱富”的形象。
农行执行基准利率、财政全程全额贴息、政策性担保公司全程全额担保——“双联”惠农贷款——中国农业银行这项在甘南藏区初获成功的金融创新,因为有针对性地破解了贫困农牧民“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一直以来商业银行“嫌贫爱富”的形象。
农行执行基准利率、财政全程全额贴息、政策性担保公司全程全额担保——“双联”惠农贷款——中国农业银行这项在甘南藏区初获成功的金融创新,因为有针对性地破解了贫困农牧民“贷款难、贷款贵”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一直以来商业银行“嫌贫爱富”的形象。
这项金融创新一经推出,很快在当地取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短短不到一年时间,甘南藏族自治州累计发放“双联”农户贷款3.54亿元,惠及农牧民5579户,其中超过八成是藏族,不仅加快了群众脱贫增收步伐,更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7月31日,本报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
应该说,在资金极度匮乏、发展无门的贫困地区,人们对钱的渴求程度自然可想而知。但值得思考的是,“双联”惠农贷款毕竟不是救济资金,作为一项商业性贷款业务,它缘何能够破解长期以来涉农贷款风险大、收益低的困局?尽管目前效果初现,但是否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果“双联”贷款最终获得成功,将为解决贫困地区金融供给不足难题带来哪些启示?
思考一:
政府、财政与银行携手是关键
“我认为,这项业务最终能否实现它设计的初衷,能不能把风险控制住,关键的抓手就是地方党政和各级财政能够与农行携起手来,选好产业、对接好项目,提高农牧民致富能力和收入水平。只有农民的致富能力和收入水平提高了,到期贷款才能收回——这就是‘双联’惠农贷款产品设计的初衷。”这是农行甘肃省分行副行长韩国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所说的一番话。
采访中记者深刻感受到,甘肃省各级党政都对推动“双联”惠农贷款开展有着非常高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甘南州政府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必须与农行共同参与贷款全程审核、发放和贷后管理,并明确了各级干部在“双联”惠农贷款全程管理工作中的主体责任。
甘南州副州长刘小宇这样告诉记者:“综合考虑甘南经济发展底子薄、维护稳定压力大、社会发育程度低、群众现代文化知识少等特殊情况,我们认为,如果单纯依靠银行独自去开展此项工作,不仅贷款进度慢、综合效应小,潜在的贷款回收风险也将会很大。各级政府如尽早介入、深度参与、全程管理,可以有力地推动这项贷款工作走上正确轨道,对贷款使用的全周期、全过程有效掌控,更加有利于惠农贷款的周转使用和安全回收。”
不能不提的是,作为“双联”贷款的一大特点,“财政全程全额贴息、政策性担保公司全程全额担保”——这可以说是确保此项惠农措施落地实施的决定性条件。
据了解,为了支持“双联”贷款的推进,甘肃省专门在58个贫困县每个县注资1000万元成立了贷款担保公司。甘肃省财政还承诺,建立以奖代补机制,补助为主、奖励为辅,市县财政配套,多渠道筹集财政资金,逐年稳定增加担保资金实力,争取2013年底前,将甘南州每个县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增加到5000万元以上。
“政策性担保公司全程全额提供担保,就是为了解决贫困农户信贷支持准入门槛问题,让更多的农牧民享受和获取资金支持、发展机遇。”甘肃省财政厅副厅长张智军说,“从目前情况和发展预期看,通过多方努力,建立机制,就能够保证和满足工作推进的需要。”
对于上述做法,金融监管部门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财政、金融共同支持“三农”工作的一大创新,是商业性扶贫开发模式的有益探索,为其他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树立了典范。
思考二:
为涉农金融创造条件
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抵押难,就像无法消除的魔咒,一直困扰着“三农”的发展。应该说,“双联”贷款的推出,则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
然而,对商业银行来说,不可否认的是,涉农贷款始终存在一个难以克服的障碍,即成本高、代价大。更不用说像甘肃这样的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服务压力大、管理难度高;自然环境恶劣,自然灾害频发,这些都意味着业务成本高、风险大。
“农业银行从专业银行到商业银行再到上市银行,始终都面临着支持与服务‘三农’的问题。”韩国强坦言,在此过程中,有经验也有教训。
据了解,农行在股改前对不良资产进行过剥离,其中农行甘肃分行剥离了134亿元,剥离前涉农贷款的不良率在30%左右。农行上市后,农行甘肃分行作为农行“三农”试点行,从2008年开始发放农户贷款。而5年的实践表明,虽然管理水平比过去有了大幅度提升,但“三农”贷款风险高、成本大的特点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甘肃全省贷款的不良率约为1.5%,而涉农贷款不良率接近3%,是其他业务风险的1倍左右。
那么,仅仅执行基准利率的“双联”贷款又何以独善其身?
对于“双联”贷款盈利水平低,考虑到管理成本、拨备计提等因素甚至亏本的情况,韩国强并不讳言。但通过采访记者了解到,这项惠农贷款之所以能够坚持做下来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是有着必然的条件做支撑的。
做好风险防控无疑是最基本的条件,但最根本原因还在于农行上市后盈利能力的大幅提升。据了解,去年农行甘肃分行的拨备利用为30亿元,盈利水平高于省内的其他金融机构,因而即便“双联”贷款业务产生一些亏损,农行仍然可以承受。
与此同时,除了如前所述——在产品的架构设计上确保了贷款收回外,甘肃省委省政府对农行也给予相应倾斜,如在存款、重大项目的推荐和对接上都给予支持等,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双联”贷款业务得到补偿。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农行甘肃分行把惠农贷款的新模式打造好,农业银行总行给予了全方位支持——
根据与甘肃省的合作协议,农行承诺,每年为“双联”惠农贷款配置60亿元的专项资金。韩国强说:“由于农行红利释放比较快,受资本充足率等因素的影响,央行在核定额度的时候会相应低一些,总体信贷规模偏紧。在这种状况下,总行每年单独给甘肃配置60亿元信贷规模是相当不容易的。”
一般而言,总行在给分行核定信贷规模时,一定会考虑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信贷需求,还要看这家分行在整个信贷规模盘子里的占比及其管理能力和风控水平。韩国强告诉记者,去年,农行总行给甘肃分行下达的信贷规模原本是64亿元,后来考虑到“双联”贷款的因素,经过4次调整最终增至114亿元。
特别是,农行总行在考核方面作了相对宽松的调整,进一步为甘肃分行的创新“松了绑”,激发了业务推进的积极性。
思考三:
培育信用需要创新思维
在贫困地区,贷款收回难的原因除了天灾,再就是“人祸”——信用环境差,这几乎成了一条定律。然而,记者在甘南藏区采访时发现,这里的农牧民都知晓“双联”信贷不是扶贫救济资金,明白要到期偿还,清楚还款要求,并且按约定用途使用资金。
合作市勤秀乡麻木索那村主任南卡桑吉告诉记者:“大家都知道农行这个钱是要还的,整个村子的信用好得很。”碌曲县尕海县秀哇村的支部书记也说,村上获得贷款的36户农民,都把钱用在了养殖业上,没有一户挪用。
甘南的信用环境何以如此之好?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一方面缘于藏族群众有着较好的诚信文化传统,但更重要的还在于有效的诚信宣传教育、管控技术的创新以及科学的制度设计。
为解决农行网点人员少、服务能力不足的问题,甘南州发挥政府组织优势和干部熟悉情况的优势,抽调700多名党政干部,组建了99个担保调查团队,负责政策宣传、贷前调查、贷后管理和贷款收回。由于担保调查团队逐一入户开展工作,不仅摸清了真实贷款需求,还让所有农牧民清楚地了解贷款政策,较好地防止了道德风险的发生。
“在贷款管理的技术手段上我们也做了创新,比如成立了电话外呼中心,通过电话外呼的方式,对贷款的真实需求、贷款使用的状况进行随机抽查检测;对贷款的账户在系统上进行监管,避免出现贷款‘垒大户’、‘个贷空转’,甚至个别人通过这个贷款套取非法利息现象的发生。”韩国强告诉记者,利用这些手段,全州有21户、78万元因贷款资金挪用等原因而提前收回。
值得一提的是,为培育农牧民的信用意识和还贷观念,“双联”惠农贷款在做制度设计时,采取“先收后贴”的间接贴息方式,这一方式已被农牧民普遍认可和接受。此外,各县乡村还建立了贷款公示制度,通过张榜公布,让贷款对象接受广大群众监督,有效防止了无项目、无用途、盲目跟风申请贷款的现象。
在由甘肃省、农行以及甘南州共同组织的一次“双联”贷款联合调研情况汇报会上,一位来自合作市塔瓦乡(音)的藏族村干部这样说:“我们村上有46户贷了款,没有一户违约,信用很好。这个村不富裕,以前很多人不敢贷。现在46户发展得都很好,其他人也有了勇气,他们保证不会让贷款烂在自己手里。”
良好的信用环境,使“双联”贷款业务得以顺利推进并产生了积极效果。至记者赴甘南采访时,这项惠农业务已经开始转化为贫困农牧民自我发展的生产经营行为,促进了贫困地区由“输血”向“造血”功能的转变。
应该说,“双联”惠农贷款这种具有开发性金融的创新做法,不仅促进了甘南藏区的稳定和发展,同时也为全国藏区的金融工作做出了有益探索。但目前,这一做法仍有待进一步完善,而仅有农行一家参与也远远不够,如何让更多金融机构都能介入,发挥更大的作用,仍需拭目以待。
多家银行官方授权申请渠道不泄密、审核快、服务全!欢迎访问我爱卡网信用卡在线快速申请通道: //cc.51credi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