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金融时报 小编:赵冉 发布时间:2013年03月31日
内容导读: 继去年中担担保截留客户资金等案件浮出水面后,近期又有媒体曝光江苏中融信佳、汇信融等5家融资性担保机构陆续出现了风险事件。
继去年中担担保截留客户资金等案件浮出水面后,近期又有媒体曝光江苏中融信佳、汇信融等5家融资性担保机构陆续出现了风险事件。
在记者找到的一份江苏省经信委发布的《关于我省部分融资性担保机构相关风险提示的通知》中,简要描述了5家担保机构的主要违规行为,其中中融信佳关联担保业务严重超过规定比例,汇信融偏离主业从事非法吸储活动,苏州中融信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则涉嫌挪用客户保证金。
与之相呼应,去年以来江西、内蒙古、广州等地借担保机构年审之际掀起了一股整顿风潮,迄今已有多家融资性担保公司被取消经营资质。以江西省为例,截至2012年末,江西省融资性担保机构197家,比2011年末减少106家。经过一段野蛮生长期后,担保公司开始退潮,源于担保行业的风险逐渐暴露。在已经爆出的案件中,既有担保公司因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又有因资金使用违规、经营亏损而退出市场。
据悉,目前存在违规现象的担保公司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温州、神木等民间融资发达的地区,部分担保公司披着担保机构的外衣,却从事“地下钱庄”的生意,这类风险在过去两年的民间借贷危机中充分显现,已引起了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进而进行清理。另一类则是从事担保主业的担保公司的违规行为,从近期爆出的案件看,风险主要集中在抽逃资本金、挪用客户担保保证金、关联交易以及从事非法吸存、高利放贷等违法违规活动。
担保行业案件层出不穷,既与过去几年门槛较低,行业急速膨胀、良莠不齐有关,又与经营环境的变化有关。比如说广东,去年华鼎、创富两家担保公司出现资金链危机后,部分银行收紧了银担合作,提高了担保机构准入条件,加之经济形势下滑,中小企业贷款需求下降,因而担保公司的经营出现了分化,部分实力弱的被迫歇业。
更有甚者,部分担保公司出于赢利的考虑,已经脱离了主业,一只脚踏入了民间借贷领域。由于股市不振、房价调整以及煤炭价格波动,介入到资产炒作领域的担保公司均遭遇滑铁卢,甚至对地区经济造成了一定冲击。这也显示出,当前的担保行业问题不是个案,而是存在着共性弊端,诸如监管不足、多元化涉足、与民间集资盘根错节等,造成了乱象丛生。
人民银行年初的工作会议指出,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加强对具有融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层出不穷的担保案件也在警示,对这一领域和行业的风险监测及防控不可掉以轻心。作为信用中介机构,这一具有融资功能的非金融机构与银行业务密切相关,一旦触发风险就会向银行体系传导,已经爆发的案件中都有大量银行资金被卷入其中。在我国担保体系中,担保公司既是企业增信的重要渠道,又是企业和银行间的防火墙,在缓释企业偿还贷款风险上发挥着很大作用。如果担保公司自身违规经营,从事非法资金拆借,那么非但不能帮助银行降低风险,反而会因为复杂的担保链而形成风险漩涡,将企业和银行拖入其中。而且,许多地区的担保公司之间互相拆借资金,形成了大担保圈套小担保圈的局面,一旦一家担保公司出现问题,很可能会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郑州曾出现的多家担保公司资金链断裂正源于此。
监管未能及时跟进,是造成担保行业屡屡发生风险的重要原因。2009年到2011年,是我国担保业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大量担保公司基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纷纷设立,但是在监管上,与多家企业、银行打交道的担保公司却被视为一般工商企业,而地方金融监管体制存在着一个缺陷,就是监管职能分散在不同部门,没有形成专业的监管合力,导致监管力量薄弱,覆盖范围不全。
业界普遍认为,鉴于许多担保公司存在着违规业务,地方监管部门应当继续加大对担保机构民间融资业务风险的监测,加强风险排查,在严厉的整顿风暴之后,监管部门应继续严密监控,防止个别企业将非法业务由地上转入地下、由明处转到暗处,从而引发新的风险。对于违规经营的担保公司,应当督促其及时清理违规业务,对已经出现风险的企业,则应摸清风险底数,制定周密的风险处置方案,维护金融秩序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