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日报 小编:相里诗卉 发布时间:2013年01月09日
内容导读: 构图、錾刻、打磨、走银……每天清晨,当位于官渡古镇的乌铜走银传习馆敞开大门,这鲜活的场景就已悄然融入古镇又一天的生活,一如传承百年的绝技,自然温润、从不张扬。
构图、錾刻、打磨、走银……每天清晨,当位于官渡古镇的乌铜走银传习馆敞开大门,这鲜活的场景就已悄然融入古镇又一天的生活,一如传承百年的绝技,自然温润、从不张扬。
偌大的工作台背后,乌铜走银技艺第六代传人、云南省工艺美术大师金永才正精心修剪着刚刚打好的铜片,那尊由他亲手创作并摘得中国工艺美术金奖的“五福捧寿”方鼎,被摆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除了不时起身指点一下徒弟们手中的活计,他的专注丝毫没有被外界的喧闹所干扰。自古以来,乌铜走银技艺家训甚严,传男不传女。2009年,金永才的女婿丁大为毅然辞职,创办了云南乌铜走银文化产业有限公司。同年,昆明乌铜走银工艺馆正式开馆。
传习馆内小锤声叮当作响,工匠们各自埋头精雕细琢,两个年轻人突然异常兴奋地拿起一件半成品,打着哑语,比划着交流。“他们是我们招收的残疾人学员。”丁大为说。“对于乌铜走银,我有责任和使命把它推向全国乃至世界,更应该主动担负起社会责任。”去年以来,他主动联系昆明市、官渡区残联以及华夏中专等院校,通过多场省市残联专场招聘会,招收了11名残疾人学员。来自东川的王光良身患侏儒症,腿部还有残疾,到传习馆1年多。“在这里学习不交学费,还有生活补助。现在我已经是中级学员了,主要负责雕刻铜片上的图案,每个月包吃住,还能领到1200元的工资。”王光良高兴地说。
去年,丁大为顺利申请到了贷免扶补创业贷款5万元,随着产品的走俏,公司员工及学员也增至36人,去年产品销售额突破300万元。“从元旦到现在,我们天天在赶货,北京、上海、台湾以及日本的客源不断,订单都排到了6月份,已是供不应求!”火爆的市场反馈让丁大为更加坚定了做大乌铜走银文化产业的信心,他打算继续用好省里的贷款扶持政策,多贷一点款,加强企业与省内外相关专业院校的合作,培养更多相关专业人才,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量,让更多的人认知乌铜走银的精湛工艺和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