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海金融报 小编:赵冉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10日
内容导读: 据媒体披露,截至3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已连续6个季度反弹,余额达到5243亿元,同比增长20.7%,比年初增加339亿元;不良贷款率0.99%,比年初上升0.02个百分点。
据媒体披露,截至3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已连续6个季度反弹,余额达到5243亿元,同比增长20.7%,比年初增加339亿元;不良贷款率0.99%,比年初上升0.02个百分点。银监会主席尚福林在银监会系统内部会议上称“未来一段时期不良贷款规模可能还会继续攀升”。不良贷款反弹对商业银行经营形成了巨大压力,若不良贷款增长趋势得不到遏制,不仅商业银行赚钱的辉煌日子一去不复返,还有葬送十年金融改革成果之虞。因此,商业银行应对不良贷款反弹现象保持足够警惕,并进行深刻反思。
严格执行统计法规,如实反映信贷资产状况。不良贷款连续六个月反弹,在时间上与中国经济走势相吻合。从2011年第4季度开始,中国宏观经济增速下降,实体经济效益下滑,对银行信贷资产形成的负面冲击显而易见,这本无可厚非。但有一个问题值得商业银行反思:为了应付内部绩效考核和监管部门考评,有没有按统计法规要求,如实向社会披露不良贷款真实数据?是否存在人为隐报瞒报现象?其表现:一是为确保监管达标,往往通过借新还旧、以贷还贷、重组等违规操作,延迟风险暴露,隐匿不良贷款。二是在贷款五级分类中做手脚,把本应归入不良贷款的放在逾期贷款中,造成逾期贷款规模持续大于不良贷款,导致五级分类不实。针对此现象,商业银行应严格执行统计法规和贷款五级类要求,真实反映不良贷款,并对不良贷款真实性进行全面自查,改进绩效考核机制,鼓励和引导分支机构对风险早发现、早介入、早处置,从而把不良贷款风险消灭在萌芽状态。
科学研判经济形势,适时进行经营战略转型。不良贷款反弹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影射了中国经济回落。随着钢铁、光伏、化工、建材、机械等制造业国际国内市场疲软,中国经济高增长时代已经过去,此前被经济高速增长掩盖的系列风险逐渐暴露,实体经济“城门失火”必将殃及银行“池鱼”,这本不应大惊小怪。但有一个问题值得商业银行反思:对市场反应滞缓,为了经营业绩不顾信贷资产风险的传统粗放扩张经营模式,仍然使大量信贷资产投向低效、重复、产能过剩项目,为不良贷款反弹埋下了伏笔。其表现:一是大量信贷资金投向钢铁、光伏、船舶等传统制造业,这些企业由于受国内国际市场行情影响,出现产能过剩,造成大量产品积压,进而引发信贷违约。二是大量信贷资金集中投向东部沿海地区大型企业,使东部沿海地区成了不良贷款重灾区。对此,商业银行应科学研判经济形势,及时掌握市场动态,把准信贷投向“脉搏”,提高信贷投放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借助利率市场化等改革外力,加快推进经营转型步伐,改变一味追求信贷规模扩张经营模式,逐步向中间业务和为客户提供多样化金融服务转轨,缓解信贷经营压力。
认真执行宏观政策,及时改变信贷决策方式。由于宏观调控政策处在不断调整和变化之中,对经济扩张和收缩具有较大影响,也会使银行信贷决策产生某些失误,本不应过多指责。但值得银行反思的是:银行是否对宏观调控政策执行不力,打政策“擦边球”,一味追求高利信贷项目,并依旧坚持“抓大放小”、“重国企轻民企”信贷决策方式?这必然为不良贷款反弹提供了铺垫。具体表现为:一是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上没有严格执行银监会管控政策,存在变相增加贷款余额现象,从而孵化了不良贷款。二是没有认真执行国家扶持中小微实体经济发展政策,在信贷投放上仍然偏重大企业大项目,造成中小微企业求贷无门,而国有大型企业信贷供过于求和贷款垒大户现象加剧,从而催化了不良贷款。对此,商业银行应严格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特别要严防企业多头融资、过度融资和担保圈风险。对过度授信和多头授信企业,要推动建立企业授信总额联合管理机制,防止风险放大;对相互拖欠和相互担保严重的企业,要争取地方政府支持,稳妥化解风险。
多家银行官方授权申请渠道不泄密、审核快、服务全!欢迎访问我爱卡网信用卡在线快速申请通道: //cc.51credit.com/